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QQ截圖20140117111534.jpg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農村新能源: 政策支持與技術支撐最關鍵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 發布日期:2006-08-01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當山上珍貴的天然林不許再作為“薪炭林”用來煮飯燒水的時候;當煤價越來越高,農民無法承受的時候;當煤氣罐因為更換不方便,讓農民左右為難的時候,農村的“能源替代”該如何實現?

沼氣、秸稈、小水電、太陽能、風能,這些各具優勢的“可再生能源”,到底該怎么推廣和搭配,才既節約,又實用?既可幫農民致富,又可改善社區環境呢?    

    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林鵬說:“福建等地近年在農村大力推廣天然氣、液化氣,對天然林保護顯然是有助益的。在農村發展可再生能源,必須要用產業化的思路。有眼光的資本和企業,應當及早行動。”──

“生態示范村”也有煩惱

北京平谷區近年來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不少的經驗和成果,掛甲峪村就是其中之一。這個村位于大華鎮東北部,被稱為“平谷生態第一村”。

一進村,記者就看到了農民房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平谷區農村能源服務中心助理王保才說:“現在村里洗澡、采暖都用上了這種太陽能熱水器;村里前幾年安的小型風車,風力達到3、4級就能發電。為了防治病蟲害,我們每50畝地還安裝了一盞太陽能殺蟲燈,能殺死近40種害蟲呢!”

據了解,“能源替代”是掛甲峪村“新農村建設五上山”中的“能源工程建上山”的著力點。隨著太陽能利用方式的普及,村里又搞起了生物氣化爐,將農作物秸稈、林木廢棄物等作燃料進行氣化來做飯、取暖。王保才說:“今年3月份,村里引進了三種生物氣化爐型,讓農戶進行試驗,每種爐型都有優缺點。我們將優缺點集中起來,統一改進,群眾認為哪種好,就用哪種。村民自己還發明了一種,取名為‘掛甲004’,與其他三種進行‘競爭’。” 

農村發展新能源需要穩健的“技術靠山”。在一戶村民家里,平谷農村能源服務試驗推廣中心的王春革向記者介紹“半氣化爐”的優缺點。這種爐子約半米高,爐膛上面有一根管子通到上面的炊具上。他將一塊木片扔進爐膛里,說到:“木片進去后就被氣化了,產生的氣體順著這個管子上去,將上面的飯煮熟。這種爐子省料,木片進去后能充分燃燒,缺點是火力稍小,蒸雞蛋20分鐘才能熟,而且有些煙氣繚繞的。”村頭的王月葵用的是小型氣化爐,這種氣化爐封火時間長。她說:“它用柴比較省。上山砍得少了,山上綠化也就好了。燃料便利了,我們搞農家樂旅游時,給客人做飯什么的就方便了。”

掛甲峪村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源多樣化”,除了氣化爐,還在試驗推廣輕烴氣和沼氣。2005年3月,該村投資65萬元安裝了輕烴氣生產設備,村民范德文在廚房里給記者點上輕烴氣火,藍色的火苗一竄一竄的,很是耀眼。“我們家搞民俗旅游,以前主要用煤氣燒飯,游客多了,一罐煤氣75元,一個月就用完。而輕烴氣就省錢多了。夏天時,我們用沼氣。沼氣、輕烴氣、煤氣可一塊用,又省時又省心。我們村以前路上人畜糞便堆得滿街都是,天氣一熱,臭得人都不敢走。現在就好多了。”

王保才感慨地說,掛甲峪村也有煩惱,不是所有的農村都可以像掛甲村一樣發展,這需要尋找機遇,“最重要的機遇,當然是政府的政策和技術上支持”。如該村的太陽能采暖房、太陽能殺蟲燈和太陽能路燈的60%是國家項目基金支持。有的項目需要農民自籌,如沼氣80%是自籌、生物質氣化自籌占70%左右。可能是這個原因,目前掛甲峪村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只占能源利用的30%,還沒在農村的日常生活中擔當起主要作用。

掛甲峪村第一個帶頭使用新能源的是全國勞模、村支書張朝起。他不斷地傳輸新的理念,努力地以實際效果做說服工作,村民們看到了變化,點燃了希望。張朝起說:“農民使用新能源,除了示范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持續的‘能源服務公司’和能源服務技術人員。”

沼氣補貼速度跟不上需求

畢節地區的赫章縣在貴州西北,是個貧困縣。這個縣實施“天保工程”比較嚴格。貴州煤炭儲量豐富,以往農民可就近開采“小煤窯”,解決民用能源問題。“小煤窯”事故頻發,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當地政府幾年前下決心對它們統統關閉。農民要燒煤,可從大煤礦那購買。

從前年開始,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了。赫章縣農業局局長李興華說:“受工業因素影響,煤價持續上漲,原來一兩百塊錢一噸,漲到四百多塊錢一噸。農民燒不起煤了。這時候,他們能想到的第一個替代辦法,就是重抄砍刀,上山砍柴。貴州是喀斯特地形區,天然林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生態屏障,如果不趕緊想出替代辦法,好評如潮的‘天保工程’成果,將可能逐步流失。”

和很多省區一樣,貴州每個縣的農業局,幾乎都有“能源辦”。能源辦的作用,就是尋找適合當地的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替代方案。

也和很多省區一樣,方法不外是“開源”和“節流”,能想到的不外是這幾種:發展節柴灶、推廣沼氣、爭取“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廣泛種植能源作物、發展秸稈氣化等。其中,沼氣是當地村民最盼望和喜愛的方式。

赫章縣“能源辦”負責人帶記者來到野馬川鎮新營村養殖大戶陳衛緒家。50多歲的陳衛緒,是遠近聞名的“農村循環經濟帶頭人”,他家的庭院里,藏著他的“致富經”。他1998年開始養豬,豬增多糞便也增多,影響環境衛生。他想修沼氣池,但不懂技術,修建兩次皆未成功。縣農業局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派技術人員指導他修建。

陳衛緒家的第一口沼氣池,為赫章縣沼氣工程的啟動起到很好的示范。現在,他家不但完成了“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廚、改廁所、改豬圈),而且建了三口沼氣池,豬和雞的排泄物在他家都成了美妙資源。庭院里養的園藝花卉,全是用沼液作營養液。在他的帶動下,新營村2001年就建了沼氣池108口,家家戶戶都用沼氣做飯點燈,成為赫章縣的第一個農村生態家園示范村。記者采訪時,不少農戶向“能源辦”反映:“沼氣不夠用”。

陳衛緒在黑板上,向記者繪制了他家的“循環經濟示意圖”。“沼氣不但解決了我家的能源問題,還是我家的循環經濟關鍵點。因此,我很樂意把這項技術傳授給大家。”

但在赫章,像陳衛緒這樣主動發明、自主創新的人還不太多,更多的人需要“技術支援”,期盼政府補貼。李興華說:“沼氣在我們這海拔2400米的地方都能用,應當說推廣前景良好。可我們這邊比較貧困,有些農民家里連豬都養不起。修一口沼氣池,需要將近2000元左右,政府只以提供材料的形式,補貼1000元,另外1000元需要自己籌措。目前全赫章縣已經建設了沼氣池7000口左右,今年國債項目和省債項目能夠支持我們新建3000口;赫章有15萬戶左右的農民,這樣的進度顯得有些緩慢。我們希望國債能加大扶持力度;沼氣與衛生防疫、脫貧致富、生態保護相關,我呼吁衛生、林業、扶貧等部門聯合作戰,大家把資金匯合在一起使用。”

“生物質能”利用方式需要科學謀劃

貴州赫章縣的“招商引資”項目中,有一個是“秸稈氣化”項目,可至今難以著落。顯然,企業還不太能夠從協助農村發展新能源中,看到“利益增長點”。更多的時候,依靠的是政府的推動、農民的自覺和科技的刺激。赫章一帶玉米種植面積廣大,因此當地人認為,用能源的眼光來看,這種一年一收割的玉米秸稈,完全可作為較佳的可再生“能源作物”,使用氣化、油化、壓縮化等技術,供農民使用。

幾乎所有的專家,提到農村能源替代,就想到秸稈利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認為,農業大省可推廣秸稈氣化用于炊事、采暖和小型發電等。針對秸稈不易收集的特點,應該根據各地實際,將秸稈壓縮后,顆粒化,取代散煤作燃料,因為秸稈平均含硫量只有千分之三點八,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百分之一。清華大學生物質冷壓縮成型技術項目負責人車戰兵等人,研制出了能效較高的“生物質能壓縮機”和“生物質燃燒爐”,目前已在北京示范使用,今年準備推廣1000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環境學院生態學系主任方精云做過測算,一年生的能源作物,其“固化”儲存在植物體內的碳,作為“能源”燃燒后,又會回到大氣中,其“碳匯”能力上等于零。他說:“現在到處聽到利用秸稈,每種針對秸稈的技術都在計算中國有多少多少億噸的秸稈。可真正能成為生物質能的秸稈并不多,秸稈的利用方式很多,比如‘秸稈青貯’是動物飼料的重要來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秸稈都可成為‘能源’。秸稈最好的利用方式,是就地還田,其次才考慮作為飼料和能源。因此,農村的能源必須廣泛‘開源’,利用廢棄物只是一種方法,更好的方法是依據當地農業能力,種植新型高效的能源作物。”

能源基金會中國首席代表楊富強博士指出,當前,種植“能源作物”也許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一項新興產業,比如南方,種植甘蔗可生產生物乙醇。如果這項產業能夠壯大,農民能從種植中得到良好的現金收益,那么當他們家里需要能源時,不管是以“秸稈換氣”,還是“用現金買電”,都可幫助一部分農民解決能源替代問題。只是,這樣的種植需要科學引導,必須搭建好產業鏈;要考慮合理的收購半徑,讓種植方、加工方、銷售方都能獲得相應的利潤;同時要提防在“能源作物”的名義下,進行新一輪的天然林砍伐。

“云南生態網絡”負責人陳永松最近忙于一個項目,是“恢復沼氣池的生命力”。他說:“農民為什么上山砍柴?原因之一就是燒柴只需出力,不必花錢。許多農民出不起購買能源的費用。在替代農村能源的所有辦法中,沼氣可能是最經濟的,因為雖然建設時要花點錢,但‘投入產出比’還是較合算的。沼氣很是提升一個家庭檔次、促進農民富裕的重要手段。我國推廣沼氣技術幾十年了,以往有一些不成功的案例。不少沼氣池都廢棄了,因此,我現在想做的事情,就是爭取讓這些沼氣池重新煥發生機。新的加緊建設,舊的重新使用。如果每一座沼氣池都物盡其用,農村能源替代就會進入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中國新能源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新能源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能 源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新能源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綜合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