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國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及其啟示文章來源:中國科技成果 | 發布日期:2008-01-08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目前,各國的能源戰略均反映了兩個明顯的政策導向:一是鼓勵開發利用替代石化能源的新能源;二是倡導節能降耗,致力于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的研發。然而,從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來看,世界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發展存在著質和量兩方面的問題。在數量上,新能源的生產量、交易量與消費量較小,2006年新能源(不包括水電能)生產僅占全球總能源生產量的6.8%。在質量上,新能源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總體水平有待提高,并且質量標準與認證體系、相關的技術服務體系等尚不健全,突出地反映了新能源發展中的技術滯后現象。 僅僅依賴市場的力量是無法實現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的,政府有必要制訂相關的激勵政策,促進新能源開發。此外,能源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在市場不完善的條件下,政府對其進行干預也是有必要的。世界上很多國家均以制定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為手段,通過一定的政府干預來協調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的關系,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發展。 一、不同國家的新能源及節能政策 世界上對新能源開發的熱情源自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石油危機的刺激,眾多市場化國家開始制訂有關新能源研發與示范性利用的政策。自90年代以來,新能源的開發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與其相關的政策措施更多,如可交易的許可證制度在荷蘭、意大利、日本等國出現,而且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尤其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又稱《京都議定書》)的形成和最終生效,使得新能源開發不僅僅是出于商業或者國家能源戰略上的考慮,而是一種責任和義務,這都體現在數十個國家新能源政策的內容中。 在最近的3年間,由于石油價格的高企更堅定了各國發展新能源的決心,同時也加強了對節能技術、節能產品的關注。在眾多國家各自的能源法案中,新能源的開發和節能都是重點,均從政策上加以推進。這里選擇美國、德國、日本3個國家作簡要介紹。 1.美國 美國2005年8月公布的能源新法案(EPACT,2005)包含了《能源政策與節約法案》(CPCA)的修正案,除了鼓勵美國本土的能源生產之外,從立法上提出了促進消費者節約能源,使用清潔能源的可行措施。新法案的重點是鼓勵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無污染能源,并以減稅等措施,鼓勵企業、家庭和個人更多地使用節能和清潔能源產品。 該法案提出,在未來10年內,美國聯邦政府將向全美能源企業提供146億美元的減稅額度,以鼓勵石油、天然氣、煤氣和電力企業等采取清潔能源和節能措施;為提高能效和開發可再生能源,將給予相關企業總額不超過50億美元的補助;對新型核能電站提供免稅優惠和貸款擔保,并撥款開發清潔煤炭技術、發展風能。按照該法案的要求,到2012年,美國煉油廠的乙醇生產能力將達到75億加侖(1加侖約等于3.8升),車用乙醇的使用比例將比目前上升一倍。 對消費者,新法案推出了13億美元的個人節能消費優惠預算方案,鼓勵使用太陽能等。消費者購買家用太陽能設施開支的30%可以用來抵稅。政府還將對購買汽油-電力混合動力汽車(HEV)的消費者、在住宅中使用節能玻璃和節能電器的居民減免稅收,甚至居民在住宅中更新室內溫度調控設備、換節能窗戶、通過維修制止室內制冷制熱設施的泄漏等,也可獲得全部開支10%的減免稅收優惠。針對空調、冰箱等高耗能家用電器的生產,新法案明顯提高了節能標準。同時,為了更有效地利用陽光,縮短電燈照明以及家電使用的時間,新法案規定,從2007年起,美國將原有“夏令時”的時間再延長4周,使每年的“夏令時”長達7個月。為減少汽油消費,美國政府提出了新的輕型卡車油耗技術標準,2011年將全面實施。預計這一計劃的實施最終可以使美國每年減少汽油消費100億加侖。 2.德國 在新能源政策方面,2000年4月德國聯邦議院正式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KEL)。該法取消了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上限,并要求將可再生能源發電在所有供電公司按其總電力銷售量進行分配。可再生能源法還要求運行輸電線路的公司支付與電力網連接的費用,消除電力公司以抬高聯網費用來阻礙風能的開發。該法案最重要的一點是,根據發電的實際成本,為每一種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確立了每kWh的特定支付金額。電力公司有資格參與該支付費用的確定,這是電力部門解除官方控制產生的一種變革。2006年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622MW,為全球最大風能市場。 在節能方面,德國實施以節電為重點的節能戰略。根據歐盟能源消耗標示法規,德國制定了產品能耗標簽制度,規定電器上必須貼有歐盟能源標簽。政府要求電視、電腦和其他電器不用時,應該把電源關掉。建筑供暖耗能過多成為德國政府著力解決的另一個關鍵問題。多年來,政府通過制定和改進建筑保溫技術規范等措施,不斷發掘建筑節能的潛力。2005年7月13日,德國政府通過《國家氣候保護報告》,提出到2012年和202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目標,強調進一步開發汽車相關技術和推廣住宅能源節約計劃,爭取到2020年使德國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40%。 3.日本 日本的新能源政策規定,電力公司有義務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從2003年4月開始,日本給電力公司規定強制使用新能源,即,根據其銷售的電量,必須使用新能源發電量的比例。因此,電力公司必須自己利用新能源發電,或從別的公司購入新能源的發電量。規定的新能源發電有5種,即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地熱發電、1MW以下的小型水力發電、生物質發電。如果不切實履行這些義務,經濟產業大臣將向電力公司提出警告,如果違反規定將處以10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目前,風力發電正在日本快速增長,2005年已經躋身全球十大風能市場。 在新能源的長期發展戰略方面,2004年6月,日本通產省公布了“新能源產業化遠景構想”,目標是2030年以前,要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扶植成商業產值達3萬億日元的支柱產業之一,使新能源產業領先世界。針對這一構想,政府在稅制等方面采取優惠制度,促進企業參與新能源開發,并扶持新能源產業及產品向出口創匯方向發展。通產省估計,通過實施這些對策,太陽能、風力、燃料電池領域的市場規模將從2003年的4500億日元增加到2030年的3萬億日元,該領域的就業規模也將達31萬人。 在節能領域,日本是建立節能體制最完善的國家,相應的節能政策措施全面而細致,2005年日本環境省甚至提出改變上班著裝習慣達到節能目的的新措施。 二、國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特點簡析 從國外新能源和節能的政策實踐及其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這些政策措施所具有的一些共性特征。首先,工業發達國家在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制訂方面起領先示范作用。化石能源的地理分布不均和有限性、經濟發展對能源的強大需求,以及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促使工業發達國家對其能源戰略做出調整,開發新能源和提高能效必然是其政策考慮的重點。從政策演化、發展角度看,工業發達國家在有關新能源和節能的各類政策制訂方面,均走在前列,起到示范作用,引發了世界不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觀念變革,從而積極加入到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開發中來。 其次,國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已形成體系。隨著新能源戰略地位的提高,許多國家為實現規?;?、深度化和持續化利用新能源,已逐步形成包括戰略規劃、法律法規、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完整體系。 在戰略規劃方面,日本提出“新能源產業化遠景構想”;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將新能源和節能作為其能源戰略的重點之一。 在法律法規方面,無論是發達的市場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制訂了各級各類以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發展為目標的法律、法規和法令。這不僅是強制實施相關規劃與政策的基礎依據與保障,還能夠逐步養成人們開發利用新能源和節能的意識,并且使電力開發商和供應商對新能源產業具有穩定的預期。 國外在管理政策上還建立了包括政府、廠商及其它第三方中介機構在內的管理體系,及時把握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運行態勢并及時調整。在節能管理方面,日本較為典型,它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一套完備的能源管理機構和咨詢機構,專門研究節能問題,此外,還普遍建立了民間組織——節能中心,彼此交流經驗,為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節能政策的實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國外新能源及節能政策的啟示 在全球范圍內,新能源開發利用以及節能技術、節能產品和服務已經成為各國能源戰略的重點。目前,我國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太陽能、風能和氫能的利用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但產業的發展與政策的制度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相關的政策相對滯后。因此,借鑒國外的政策經驗,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不斷完善我國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應該是當務之急。結合前述對國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在強調市場力量的前提下,必須重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制訂、修訂和實施。 (2)在新能源和節能政策制訂的具體操作中,要發揮后發優勢,使得政策對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制度保障具有前瞻性、綜合性和戰略性。 (3)建立完善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體系。國外完整的新能源和節能政策體系,確保了政策的制訂和有效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發展。我國制訂了《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等戰略規劃,2005年制訂了《可再生能源法》,但要使得這些戰略和法規得以有效地實施,必須進一步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管理體系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 陳 暉 來源:《中國科技成果》2007年第22期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