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高油價時代政策緊鎖新能源機會文章來源:新浪 | 發布日期:2008-05-09 | 作者:裴玥 | 點擊次數:
記者裴玥 國際油價沖破120美元/桶的消息,進一步刺激著對石油進口依賴破強的國人神經。尋找新的能源機會之急迫性暴露無疑。而日前財政部一記政策“紅包”的投擲,在高油價的恐慌中,顯得極為擲地有聲。 “自2008年1月1日起(以進口申報時間為準),對國內企業為開發、制造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而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原材料所繳納的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征后退”。所退稅款作為國家投資處理,轉為國家資本金,主要用于企業新產品的研制生產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這則《關于調整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關鍵零部件、原材料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表明了國家扶持國產風電企業的態度。同時,由于風電屬于清潔再生能源,政策的出臺也體現了國家為實現節能減排的良苦用心。 《通知》中所指“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是單機額定功率不小于..2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其還規定,從5月1日起對新批準的內、外資投資項目進口單機額定功率不大于2.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一律停止執行進口免稅政策。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政策規定所退稅款主要用于企業研發及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這將有助于帶動我國制造大功率風電機組及其關鍵零部件的快速國產化。但為了確保這部分資金可以物盡其用,出臺相關配套措施也顯得十分必要。 相關配套政策需跟進一份調查顯示,我國2007年風電總裝置容量及新增裝置容量增幅分別高達132.3%及156%,增長幅度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我國大功率風能發電機組中,大量核心零部件仍需進口。 而此次財政的支持,就被國內風電企業認為是實在且必要的。 據機械工業聯合會有關人士描述,我國風電項目比國外起步晚,近兩年才出現1000千瓦的風電機組,整體風電生產企業實力并不很強。依據生產能力,目前國內生產風電整機的企業可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已具備批量生產能力的企業;第二梯隊是剛出樣機但未形成批量生產的企業;第三梯隊是還在研發樣機的企業;第四梯隊是有意愿進入風電領域的企業。 按照《通知》中圈定的五項條件,可申請享受進口稅收政策的企業需要滿足:具有從事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或其關鍵部件設計試制能力;具備專業比較齊全的技術人員隊伍;有較強的消化吸收能力和生產制造能力;已有明確的市場對象和較大用戶群;除控制系統、變流器、齒輪箱外,風力發電機組年銷售量應在50臺以上,葉片年銷售量應在150片以上,發電機年銷售量應在50臺以上。 從目前來看,我國50多家整機生產廠商中,能滿足上述條件的內資企業約有10多家。該人士認為,政策的出臺有利于進一步整合國內風電市場,打造實力民族企業。其實,為了鼓勵風電產業發展,政府此前已出臺過多項優惠政策,如要求風機采購國產化率達到70%,且對于重點風場項目的風機購買方還將通過稅收等措施返還其40%的成本等。 然而,業界也表示出了這樣的擔心:支持風機國產化、促進中國風電產業健康發展,自然是政策出臺的題中之義,但關鍵是還需跟進相關配套措施。因為,按現在這個單一政策,這部分出口退稅款可能難以有效落實到相關配套的零部件生產企業身上。另外,免稅雖然有助于推動國產化,但若進口和國產的零部件價格相差不多,整機廠家是否愿意采購國產零部件則成為了懸念。 緊抓新能源機會對可循環再生能源的關注,在石油價格進入百元時代后更為凸顯。這一點從虛擬經濟中就可折射一斑。雖然近一段時間指標股表現相對疲軟,但有色金屬、新能源卻成為了盤中的熱點。有投資人士預測,可循環再生能源將成為投資焦點。 此次稅收政策的出臺,與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思路是相吻合的。當前的一個現實是:一方面,中國國內風機技術研發能力嚴重不足、制造基礎薄弱,技術研發能力與國外差距較大;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紛紛以獨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在封鎖技術的同時,利用其資本和市場優勢,搶占國內資源和人才,整合國內企業,加之國內產業缺乏保護,普遍不愿搞研發和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這使可再生能源國產化和培育自主品牌面臨更加艱難的形勢,甚至是產業安全風險。因此,對大功率風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等的稅收利好政策,將渴望成為促進行業技術的引進和創新的有利支撐。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引人注目的一點便是,在去年8月出臺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大幅提高了風電規劃目標,即將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至2010年達到500萬千瓦,提升至了1000萬千瓦。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