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甜高粱產業化遭遇政策門檻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 | 發布日期:2008-08-01 | 作者:李輝 | 點擊次數:
雖然國家對非糧生物質能源有了總體的規劃,但是具體的實施細則還沒有出臺。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我國在甜高粱方面的政策還搖擺不定,持對立意見的兩派專家勢均力敵。 而隨著記者對此事件調查的一步步深入,中糧甜高粱燃料乙醇項目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亦浮出水面。 中糧“悔婚”黃驊 “到了要談婚論嫁的時候,中糧突然悔婚了。我們非常懷疑中糧這種大企業的信譽,但是無可奈何。”河北黃驊農業局種子公司劉站長接受記者采訪時不滿地說。 2007年3月,中糧與全球500強企業英國BP公司在河北黃驊、山東陽信和內蒙五原分別搞了甜高粱試驗田。如果土地上甜高粱的產量、糖度都符合中糧需要,黃驊就可能成為種植基地。河北黃驊農業局種子公司劉站長介紹,中糧的這個甜高粱加工試驗項目沒有具體的名稱,也沒有簽協議,一直在做調研,處于討論階段。雙方原本大致的計劃是種植甜高粱1萬畝,投資額可能達到幾千萬元。 在他看來,項目上馬的基礎工作已經差不多了,“不過中糧方面可能不這么認為吧,企業和我們搞技術的想的不一樣。農戶方面,有初步的種植意向和大概的種植區域,不過在企業沒下訂單之前,農戶是不會種的。”他表示沒有聽說過農戶種植出的甜高粱得不到收購的現象。現在中糧退出,使原本的一切計劃成為泡影。 然而,今年4月份,中糧突然發函說要暫時退出已經合作了一年多的甜高粱項目。在與記者談話的最初幾分鐘里,劉站長都不愿意談和中糧之間的事情,“中糧方面給出的理由是不符合中糧發展戰略。”不過劉站長顯然不滿意這個答復。 “該項目還處在探討過程中,不過中糧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推動下去。”中糧集團生化能源事業部研發部工程師鄧立康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甜高粱燃料乙醇項目還處在研發階段,沒有進入產業化。雖然中糧做了非常完整的兩種工藝路線的技術經濟分析和項目評價,該項目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原料本身和能耗。甜高粱收獲期相對集中,不能滿足工廠長周期運行,必須要進行儲存,且需要很大的儲存面積,因此只有榨汁儲存。所以,如何解決原料分散、季節性等都成為項目進一步推動要詳細考慮的問題。鄧立康強調,“產業化的風險很大。” 而對于黃驊等三地甜高粱項目的合作事宜,鄧立康僅表示“合作意向有很多,和他們沒有很正式的接觸,有過交流”。 記者采訪(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中獲悉,中糧2006年10月開始甜高粱制乙醇項目的研發,出資138萬元聯合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研究院和廣西輕工業科研院進行了甜高粱液體發酵和固體發酵的中試試驗。2007年,中糧和BP公司一起,委托河北省農科院的谷子所,篩選出了適合的品種。2008年,該項目進行了產業化可行性的研究。 甜高粱產業政策仍然“搖擺” 從2006年起,國家停止玉米燃料乙醇項目,大力鼓勵發展非糧食作物為原料開發燃料乙醇。甜高粱和薯類、甘蔗、木本作物等一起,列入非糧生物質原料。 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安排,要在東北、山東等劣質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集中種植甜高粱,發展以甜高粱莖稈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到2010年,以非糧生物質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 “甜高粱是有很多好處,但存在著很難解決的問題,所以現在大公司都沒有進入到實質性的產業化階段。”中糧生化能源事業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確認,現在國內針對甜高粱產業化路線是否可行還存在一些爭議。山東濱州市農業局發展計劃科侯科長證實了上述說法,甜高粱項目現在在濱州進行得不是很理想。 參與石油公司非糧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設工作的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研究員孟海波也表示,甜高粱燃料乙醇有產業前景,不過必須要靠產業拉動,“像我們接觸到的一個山東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等問題就沒有發展下去。”他不愿意透露山東企業的名稱,不過記者查詢過往報道發現,位于山東陽信縣的濱州光華生物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由于企業沒有得到政府的生物乙醇的許可證,燃料乙醇沒有銷路,企業被迫停產,2008年甜高粱播種面積大幅減少。 記者致電山東陽信縣農業局,一名工作人員怒氣難掩地表示,“光華生物去年就破產了,廠子都長草了。” 光華生物的退出顯然是遭受了政策門檻。業內人士介紹,甜高粱等非糧燃料乙醇原料屬于重要的戰略物資,國家的政策是盡量讓國企來做,不讓民企和外資介入。 孟海波認為,長遠來看,將來非糧燃料乙醇生產可能會形成“企業+基地+農戶+協會”模式。即當地政府組織農戶生產原料,民營企業利用其市場運作優勢來運營原料基地,對原料進行粗加工,之后由大企業收購進行深加工,并納入成品油混配系統。據悉,該模式已經在江蘇鹽城進行了認證,比較可行。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