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980x86.gif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氣候政策和行動:中國和美國的比較

文章來源:第三世界網絡 | 發布日期:2010-12-09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中國曾被指責“厭惡數字計算”,然而數字卻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

如果中國和美國都履行他們的哥本哈根減排承諾,到2020年美國的人均排放仍將是中國的兩倍。

Comparison

United States

China

Measure

中國的人口數量是美國的四倍

   3.07 億

13.39 億

人口數量 (2010)

 

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美國的八分之一

 

購買力平價 $45,592

購買力平價$5,383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2010)

中國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是美國的四分之一

 

19.2 噸

4.9 噸

人均排放量 (2008)

中國對氣候變化的歷史貢獻 (即累計歷史排放量) 大約是美國的三分之一

 

29.00%

8.62%

累計排放占全球排放的比例(1850-2006)

中國對氣候變化的人均歷史貢獻不到美國的7%

 

人均1,125.6噸

人均76.0噸

人均累計排放量(1850-2006)

如果以消費(相對于生產)來衡量排放量,中國的貢獻會減少,因為中國的部分排放是來自生產供美國和其他國家消費的產品

 

總進口基于生產的排放量: 人均2.4 噸或者總排放量的 12%

總出口基于生產的排放量 (主要出口發達國家): 人均0.9 噸或者總排放量的22.5%

基于消費的排放量 (2004; 最近的數據統計)

中國的排放總量高于美國,反映了它的更大的人口數量

 

58.33 億噸

65.34 億噸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2008)

中國有一個詳細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美國還沒有制定詳細的國家氣候立法

 

2007年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國家氣候立法

換算成一樣的度量標準后(如下),中國提出的國家減排目標高于美國

 

到2020年總量減少17%低于2005年水平,比1990年減排3-4% *

到2020年單位GDP碳強度比2005年減少40-45% *

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談判作出的承諾

中國提出的到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是美國的三倍多

 

8億噸

25億噸

根據在哥本哈根提出的2020減排目標計算的二氧化碳減排數量

中國有全國范圍的能效目標; 美國并沒有同等的國家項目

 

十一五規劃 (2006-2010) 采取措施到2010年能耗降低20%; 十二五規劃 (2011-2015) 正在討論采取政策措施到2020年再降低能耗15%-20%

國家能效標準

中國采納了國家可再生能源標準; 美國只有一些州采納了此類標準

 

州內 (29 個州采納了標準; 加州最嚴格,為到2010年達到20%, 到2020年達到33% (行政命令))

全國性要求 – 到2010年非化石燃料占能源總量的10%, 到2020年占15%. 設施必須購買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

可再生能源標準 (占能源來源的總量)

中國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幾乎是美國的兩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大約是美國的三倍

 

$186 億美元, 或者國內生產總值的0.13%

$346 億美元, 或者國內生產總值的 0.39%

清潔能源投資(2009)

中國電力行業所隱含的碳價比美國高得多,更鼓勵清潔能源的發展

 

$5.1/頓

$14.2/頓

電力行業所隱含的碳價

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的投資是美國的兩倍,而其軍費是美國的1/6 左右

 

2008年94:1(對應每一美元的清潔能源方面投資,就有94美元的軍費),2011年下降到41:1

2到3:1

軍事費用和氣候變化投資的比例

中國和美國都給混合動力和清潔柴油汽車提供了稅收激勵

 

$450-$3,450

多達$3600 用于淘汰重污染汽車,以及其他經濟激勵購買清潔汽車

混合動力和清潔柴油汽車的稅收激勵 (2009)

中國的汽車平均能效標準高于美國20%

 

27 英里/升(mpg)

34 mpg

汽車平均能效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仍然面臨提供改善的水資源的挑戰

 

100%

農村82%

能夠獲得改善的水源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仍然面臨提供改善的衛生條件的挑戰

 

100%

在農村和城市地區分別是52-58%

能夠獲得改善的衛生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中國新能源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新能源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能 源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新能源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綜合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