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金太陽政策發力"分類直補"眾口難調無礙產業發展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報 | 發布日期:2010-12-15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今年)中央財政對關鍵設備按中標協議價格給予50%補貼,其他費用按不同項目類型分別按4元/瓦和6元/瓦給予定額補貼。”在12月2日召開的“金太陽示范工程及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工作會議”上,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強調了“分類直補”的補貼方式。 有業內專家指出,“分類直補”是今年金太陽政策在財政補貼上的最大變化,這一變化避免了以前補貼資金撥付不暢等問題,有助于調動關鍵設備中標企業的積極性,對推動金太陽示范工程有序、快速開展具有積極意義。 “分類直補”成因幾何? 記者注意到,今年9月下發的《關于加強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建設管理的通知》規定,2010年中央財政對示范項目建設所用關鍵設備,按中標協議供貨價格的一定比例(按項目類型分為50%和70%兩種情況)給予補貼;而對示范項目建設的其他費用采取定額補貼(按項目類型分為4元/瓦、6元/瓦和10元/瓦三種情況)。這是政策文件首次提及“分類直補”的相關內容。 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分類直補”改變了去年先將財政資金按補貼比例全部下發給業主單位、再由業主單位分給中標企業的方式,而是采取了對關鍵設備商和業主單位分別進行直接補助的方式。 “這種補貼方式能夠有效避免之前因資金不能及時到位,而導致的工期進展遲緩等問題。”孟憲淦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與去年相比,今年的補貼方式更趨于合理。” 據了解,根據去年的金太陽示范項目政策,補貼資金要先從中央財政下撥到省、市、縣級財政,然后由縣級財政劃撥給業主,最后再由業主把一部分補貼分給中標企業。 “補貼資金經過眾多環節時,容易導致下撥流程不暢和被截流等現象。”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而今年政策規定金太陽項目要在一年內完成,如果補貼資金不能及時到位的話,會影響工程進度,所以今年政策明確規定,對于通過審批的示范項目,要及時將補貼資金按照不同補貼方式分別直接劃撥給業主和中標企業。“這一政策使項目業主和中標企業不能再以‘資金不能及時下撥’為由,有意拖延項目建設進度。”李勝茂說。 眾口難調無礙產業發展 在李勝茂看來,“分類直補”這一政策調整有利于調動關鍵設備中標企業的積極性。因為相對于以前獲取補貼資金要受到項目業主和省、市、縣級政府相關部門的制約,現在是把補貼資金直接打到自己的賬戶。“雖然補貼方案出來后,很多企業說補貼后也賺不到錢,但是據我們調查了解,企業按中標價格補貼50%后,雖然盈利空間比較小,但還是能夠保證盈利的。”李勝茂表示。[NextPage] 這一說法也得到業內人士的證實。逆變器中標企業許繼柔性輸電系統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坦言,今年50%的補貼力度不算小,而且目前看來,已通過審批項目補貼資金的下發較去年也更快捷、更順暢。 有業內專家指出,考慮到未來占領國內市場、與政府建立良好互動關系的重要性,以及金太陽工程的品牌示范效應,中標企業的積極性將空前高漲。光伏組件中標企業英利能源集團銷售公司副經理張哲就稱,在獲得國家補貼及相關政策支持后,其國內的業務必然劇增,明年國內銷量肯定要超過10%,而現在不到6%。 “然而,對于項目業主而言,其積極性卻降低了。”李勝茂向本報記者解釋說,因為以前它主持招投標,一方面可以壓低中標設備價格,另一方面可以高價申請項目,從而賺取由此產生的巨大差額。但是現在補貼賬目很清晰,杜絕了之前“暗箱操作”和借運作項目漁利的可能性。 一家計劃上馬金太陽項目企業的內部人士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由于今年政策從補貼方式到招標方式都極大約束了項目業主的權限,該企業建設項目的積極性受到了一定影響,目前還沒有確定用哪家中標企業的關鍵設備。而據他透露,像他們這樣持觀望態度的業主單位并不在少數。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項目業主消極觀望不能影響金太陽示范工程的整體進度。因為今年11月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發文規定,示范工程建設周期原則上不超過一年,對明年年底整體項目完工情況達不到70%的省份,暫停新項目申報。為了得到國家項目支持,地方政府將督促業主單位按期完工。 李勝茂表示,“分類直補”對于整個光伏產業而言,所產生的影響利大于弊。“因為這一政策不僅能加強政府對金太陽工程的監管,更利于金太陽項目在短時間內產生示范效應,最終將助力啟動光伏內需市場,并將推動國內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李勝茂說。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