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多晶硅行業將迎來政策洗牌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 發布日期:2011-06-10 | 作者:安邦咨詢 | 點擊次數:
在中國的戰略新興產業規劃中,新能源是其中之一。作為光伏發電的核心要素,多晶硅行業按道理說本應迎來巨大利好,但由于增長過于迅猛,以及生產過程本身的高能耗、高污染,使之在不短的時間內都在“被限產”的邊緣跌跌撞撞,這使得不少業內企業和投資面臨政策不確定性的風險。 從歷史看,多晶硅在2005年出現嚴重短缺。當時,全球制造太陽能電池所需高純度多晶硅短缺達到24%,中國的缺口更是高達97%。這也刺激了隨后幾年的瘋狂擴產。2008年,全國有16個省市共計34個在建多晶硅項目,在建年產能3.3萬噸,項目計劃總產能約17.7萬噸/年,超過2007年全球產能的3倍,也是前一年中國多晶硅全部產能的100多倍。到了2009年,中央開始考慮對其限產。國務院2009年9月29日《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各地區、各部門要將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好。當時發改委的意見指出,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占地面積小于6公頃/千噸多晶硅,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到了2010年5月,市場上開始傳出要將多晶硅列入“兩高”名單的說法。商務部的具體措施是,限制多晶硅產品出口及來料加工貿易。雖然此事并未得到明確,但卻引起市場的一片恐慌。當時,安邦就曾接到客戶的詢問,“兩高”到底是哪些產業?限制名單是否包括多晶硅? 今年年初,工信部頒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給出了一定的回答。根據《準入條件》,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每年3000噸的生產規模”是一道很高的門檻,其資金需求大約在20億-25億元人民幣左右。《準入條件》還指出,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NextPage] 這些陸續頒布的規定給了國內多晶硅產業當頭一棒,據市場估計,該產業遭受的市場損失在1000億元以上。市場對此更是“叫屈聲”四起,一家從事多晶硅生產的企業負責人表示,政府應當對企業在光伏以及多晶硅技術研發方面給予支持,不僅要給予資金上的支持,還要提供寬松的環境,允許新技術的開發和試驗,“允許犯錯”,只有這樣,才會有一批企業在已經做大的基礎上脫穎而出,成為技術領先的公司。在敏感反應下,上月甚至傳出,國家某個部委發了個文件把多晶硅行業從“兩高”名單中去除了。安邦研究人員隨后與工信部等部委進行了溝通,但并未證實此事。 不過,對于亟需能源供應的中國來說,新能源是確定無疑的發展方向,光伏發電則是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所以多晶硅項目開閘是遲早的事。6月7日,工信部發布“關于印發《多晶硅行業準入申請報告》的通知”,要求各地方主管部門于7月15日前上報第一批申請企業的核實意見及相關材料,審核后,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委以公告形式發布符合準入條件的多晶硅企業名單。這意味著,此前未獲得資質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再度獲得機會;同時也間接證明了多晶硅行業不會被一刀切的放入“兩高”名單。 不過要提醒企業和投資者注意的是,從《多晶硅行業準入申請報告》的內容來看,此次放開并不簡單,門檻要求不低。如在企業資產方面,有注冊資金、固定資產現值等14項指標;在項目建設方面,有項目所在地電價和能源情況、項目所在地周邊生產布局情況、工藝路線及主要生產設備等5項指標;在資源回收利用及能耗方面,設置了還原電耗、還原尾氣回收利用率、水循環利用率等5項技術指標;在環境保護方面,需要填寫主要污染物總量排放和總量控制情況、環境污染事故及受環保處罰情況等9類內容;此外,在產品質量,以及安全衛生和社會責任等方面都規定必須如實填寫。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安邦高級研究員賀軍看來,政策部門最后會按照上述條件來確立門檻,對行業準入進行篩選。可以確信,這次開閘是一種有條件的準入,將會放行規模大、有技術水平、綜合能耗低的企業,而對散、小企業將會拒絕準入。因此,多晶硅行業的資產重組恐怕是少不了的,而政策部門要的就是行業洗牌!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