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日本可再生能源立法 醞釀技術產業革命文章來源:新華社 | 發布日期:2011-10-17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由于日本大地震和福島核電站事故的發生,日本人對能源的看法正在改變。發展可再生能源被視為又一次促進經濟增長的產業革命。 核電現在占日本電力供應的約1/4,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后,日本不得不重新審視核電,開始向發展可再生能源傾斜。 日前,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通過《關于電氣事業者采購可再生能源電氣的特別措施法》,規定了新的“固定價格收購可再生能源的制度”,將從2012年7月1日開始實施。 日本發展可再生能源具有悠久歷史,但真正通過一部全面的法律也是在福島核站站事故后才得以實現的。 有效利用太陽能與地熱發電 根據《關于電氣事業者采購可再生能源電氣的特別措施法》,電力公司在一定期間內,有義務利用國家制定的單價(固定價格),購買利用可再生能源發的電,以期鼓勵更多企業或個人進入可再生能源發電業,盡快形成一定產業規模。 《關于電氣事業者采購可再生能源電氣的特別措施法》規定,除了太陽能發電外,電力公司收購的對象擴大到風力、水力、地熱、生物質發電等。該法還規定,可以根據發電的種類、設置方法、規模等,變更收購價格和期限,購買單價和期限半年修改一次。 此前,對于小規模住宅用太陽能發電系統所發的電,日本政府已從2009年11月開始實施為期10年的《太陽能發電剩余電力收購制度》,2011年度是每千瓦時42日元。電力公司每月送給市民的電費單實際上已經包括了“太陽光發電促進附加費”。 除了地面太陽能發電外,一些研究機構還提出了新思路。日前,京都大學宣布該校已經完成了“太空太陽能發電的實驗設施”,目標是將太陽能電池發射到太空后,所發的電轉換成微波,送回地面重新還原為電。 京都大學希望5-10年后發射攜帶直徑10米的太陽能電池板的衛星,實現輸出功率達到10千瓦的發電能力。如果電池直徑達到2000-3000米,就可以達到相當于一座核反應堆的100萬千瓦的輸出功率,實現商業運作。 日本是一個島國,風向不穩定、雨雪很多,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并非很適宜。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安井至認為現在最可行的是地熱發電,其次是中小水力發電、海上風力發電。 地熱發電是利用火山活動帶來的地熱產生的水蒸氣發電的方法,現在日本有18處地熱發電站,年發電量合計達到535兆瓦,相當于半座核電站的發電容量。在火山較多的日本,這可以說是最適宜的發電方法。日本地熱發電量目前約為53萬千瓦,2010年居于世界第八位。 然而,從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龐大的總發電量來看,地熱發電不過占0.2%。53萬千瓦不過是福島第一核電站或美濱核電站的一座中型反應堆的發電量。九州電力公司雖然利用地熱發電較多,但也僅占九州地區可生產電力總量的2%。因此日本地熱發電潛力巨大。[NextPage] “能夠指望得上”的海上風電 日本能源專家認為,海上風力發電與陸地相比,風向風力非常穩定,因此是一個“能夠指望得上”的電源。日本政府9月份決定,在福島縣近海建設世界首個漂浮在海面上的“浮體式”風力發電站,希望以此解決能源問題并擴大就業,幫助災區早日復興。 福島縣離海岸約40公里的地點,平均風速達到每秒7米以上,風力資源非常豐富,如果建設風力發電站,總輸出功率能夠達到460萬千瓦。作為重建災區的一個核心措施,日本政府準備將福島縣建成開發可再生能源的基地,并將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一部分研究設施轉移到福島,除風力發電站外,還將在福島縣建設大型太陽能發電站。 浮體式海上發電站是世界首創,需要應用造船技術。目前,除了挪威正在進行一座浮體式海上風車發電站的實驗外,世界上還沒有將浮體式海上風力發電站大規模投入生產的實例。 在海上風力發電站中,還有將基座設在海底的“著床式”,但是在水深超過50米的地點,建設費用大幅增加,從經濟角度來說很不合算。與歐洲不同,日本平淺的海域很少,因此讓風車漂浮在海面上,利用鎖鏈固定到海底的浮體式是普及海上風力發電的關鍵。 根據計劃,日本政府將投資約100億-200億日元,從2013年左右開始建設6座海上風車用于進行實證實驗,每座風車的輸出功率為5000千瓦左右,總輸出功率最大達到3萬千瓦。 日本政府準備利用5年時間收集數據,進行海底電纜輸電、與原有輸電網的合作等實驗,然后在2020年擴大到40萬千瓦的規模,這相當于一座核反應堆發電量的1/3。如果這一目標實現,屆時將有60-80座大型風車漂浮在福島海面上。日本政府還設想將來將輸出功率進一步擴大到100萬千瓦。 日本環境省也準備從2013年春天開始,在長崎縣五島市的木花島附近建設一座實驗用的2000千瓦級浮體式海上風力發電站。 根據美國調查公司的預測,到2017年,全球的海上風力發電將達到7100萬千瓦,相當于現在的約17倍。日本雖然起步較晚,但希望通過發展浮體式海上風力發電站,奮起直追。 將可再生能源作為第一產業 時下,日本學者紛紛著書立說,就發展可再生能源獻計獻策。有的學者主張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又一次促進經濟增長的產業革命,大和綜合研究所研究員河口真理子提出的“可再生能源第一產業論”非常引人注目。 河口真理子指出,由于日本大地震和福島核電站事故,以及此后的計劃停電和節電,日本人對能源的看法正在改變。 “以前,對很多人來說,電是大型水庫、核電站、火力發電站等大規模基礎設施提供的。如果個人設置太陽能電池,就可以自己提供電力,使發電更加貼近個人生活。因此有必要將可再生能源培育為第一產業”。[NextPage] 河口真理子認為,將可再生能源定義為第一產業,將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例如,如果將能源也作為農產品,農機具廠家可以和混合動力車、電氣拖拉機、聯合收割機一起,向個體農戶出售設置在田間小道的風車和設置在渠道旁的水車,向農業合作社出售太陽能發電和帶風車的筒倉、利用生物質的干燥倉庫、利用沼氣的溫室、利用地熱的冷庫等。再如,畜產的糞尿處理造價很高,環境負荷也很高,如果制作成沼氣,將有利于削減處理成本和增加電力收入。利用間伐的木材制造燃料粒,然后用于鍋爐或者火爐,也能夠節約化石燃料,削減二氧化碳排放,并且有利于山林的培育。 河口真理子提議,還可以將農業和可再生能源的生態觀光業作為觀光資源,可以考慮銷售帶有綠色證書的農作物。 農村由于土地廣闊,需求分散,建設輸電網成本很高,如果電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給,可以節約不少成本。特別是人口過少的山區,能夠提高地區的自立能力,產生新的收入來源,從而給農村帶來活力。同時有利于解決日本吃緊的兩個課題,即提高日本很低的糧食自給率和能源自給率。 河口真理子指出,關于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前的討論往往集中在提高電費上,實際上,通過多方面的利用方法和關注可再生能源的社會價值,能夠使可再生能源的價值進一步放大。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