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2012年上半年有望出臺新能源配額政策文章來源:中國網 | 發布日期:2012-03-01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中國能源局日前發布了《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規劃》明確提出,未來中國能源發展將向綠色、多元、低碳化轉變,向生態環境保護和能源協調發展轉變,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調整能源結構的關鍵。 2011年,新能源市場一方面迎來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也遭遇了來自海外市場萎縮以及“雙反”帶來的市場考驗。那么,今年中國兩會是否能為新能源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為此,咨詢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他表示,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還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中國能源結構醞釀調整新能源配額政策將出臺 2011年底,中國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曾透露,由中國能源局牽頭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額管理辦法》有望2012年上半年出臺。 據了解,未來出臺的管理辦法中,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制可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將配額強制分配給電網公司,要求在其收購電力中必須有一定比例來自可再生能源;另一種則是將配額強制分配給發電企業,要求其所發電力中可再生能源發電必須占一定比例。除此之外,配額的分配也會考慮按行政區劃來進行,無法完成指標的企業和政府,不排除仿照節能減排的規定進行約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表示,近期國家出臺的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及增加補貼資金舉措對相關行業是極大的利好。 日本核事故警醒世界中國將建完善核安全體系 2011年,日本經濟就像是跌入了一個“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的魔咒中。地震、海嘯、核事故“三重苦”給日本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受核事故影響,日本各電力公司不得不暫停核電,導致電力供應緊張,企業用電受到限制,生產難以為繼。 日本核電安全也警醒了國際社會:德國宣布2022年前關閉國內所有核電站;瑞士宣布國內所有核電站到達使用年限后將不再新建;法國核安全局發布最新報告稱有必要進一步提高核安全水平。 2011年末,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第四次全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會議上表示,我國將加快制修訂核安全部門規章和標準,力爭到“十二五”末建成比較完善的核與輻射安全法規標準體系。同時,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編制將擴編。 周宏春表示,當前中國核電技術已發展至第三代,正在研發第四代。在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應當持積極謹慎的態度。 [NextPage] 中國水電開發進入加速階段生態問題不容忽視 生態環境一直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今年亦不會例外。對于即將到來的水電開發熱潮,如何重新認識和正確處理水庫與河流的關系、如何處理好水資源開發與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如何對流域水資源開發調度進行整體性的科學論證等諸多問題亟待引起相關部門乃至整個社會的關注。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指出,未來10年內中國水電機裝容量或將翻一番,水電開發將進入“加速跑”階段。 周宏春認為,雖然這幾年中國水電發展比較快,但仍與國外有一定差距,因此拓展空間還很大。 周宏春表示,在水電開發過程中,還應盡可能減少對周邊的不利影響。 成本下降前景清晰太陽能發電或將“真的來了” 由于技術進步、規模經濟以及競爭加劇,多晶硅制備和光伏發電的成本大幅下降。按照目前的成本水平,在各個環節有適當利潤的情況下,光伏發電成本可下降至0.9元/度,與2008年相比,下降了60%。業內專家普遍預計到2015年前后光伏發電相比火電有競爭力。 在談到太陽能發電的前景時,周宏春對中國網財經中心表示,中國的太陽能發電二三十年內還不可能成為能源主力。盡管目前太陽能發電的能源轉化率還不高,但這也意味著上升空間仍較大。 寧夏發電集團公司董事長劉應寬表示,按照電力彈性系數為1來考慮,2020年全國全口徑發電將達到9萬億千瓦時,屆時煤炭供應和環境承受能力將受到極大挑戰,水電極有可能受到資源和環境的制約,核電也必然受到核安全的制約,因此,風電和光伏新能源將成為能源的主要發展極。屆時電量需求的缺口可通過太陽能光伏發電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節約用電來解決。 劉應寬說,隨著傳統能源的日漸枯竭和價格不斷上漲,加上國家給予政策支持和引導,并組織包括多晶硅生產在內的光伏發電及并網設備制造的技術攻關,使光伏電站的建設成本盡快下降,目前已經出現了招標每度0.7元的上網電價.到202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成本將有可能與火力發電平均上網電價相抗衡,性價比還有可能低于全國上網電價平均水平。因此他建議,國家應該采用價格杠桿和政策措施來鼓勵太陽能光伏并網電站的快速有序建設。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