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
替代燃料呼吁新能源待遇文章來源:中國商用汽車網綜合 | 發布日期:2010-04-12 | 作者:李玲 | 點擊次數:
截至3月底,國內已經有多個省市宣布開建電動汽車充電站,看來電動汽車的發展已經突破了無充電設施的瓶頸,批量走向市場似乎已經是“箭在弦上”。但是,在電動汽車推廣熱情高漲的時候,傳統能源動力裝置(內燃機)將如何發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柴動力董事長謝力就曾向《商用汽車新聞》記者表達了這樣的疑問。 4月2日~3日,內燃機制造企業代表和科研院所專家聚集北京,就一個相對冷門的話題——傳統能源動力裝置(內燃機)高效利用替代燃料技術展開討論,旨在為內燃機行業的發展尋求新的思路。 減排在于高碳能源低碳利用 如何實現內燃機的節能減排?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認為,功夫要下在高碳能源低碳利用上。“早在2006年,國家發改委就提出了我國未來替代燃料的發展方針: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近年來,在此方針的指導下,各種替代燃料的發展呈現出一片大好形勢。因此,發展具有我國資源特色的替代能源已經到了從一般性研究轉向實際應用的關鍵時刻。”何光遠說。 有著“醇迷”部長之稱的何光遠認為,未來人類的主要燃料將是“甲醇”,因為其生產資源最廣泛,凡是可以制出合成氣的物質都可以生產甲醇,如煤炭、煤層氣、天然氣、焦爐氣、生物質等,甚至連前幾年危害青島沿海的藻類、太湖的藍藻、滇池的水生物等都是生產甲醇的原料。 從能源結構來看,我國是富煤炭、缺油氣國家,煤炭產地主要集中在山西、陜西和內蒙古。在煤炭資源中,高硫、劣質煤所占比例超出40%,不能作為動力煤直接燃燒。針對這部分閑置少用的豐富資源,可依靠成熟的化工方法作為合成甲醇燃料的原料制取甲醇。 國家潔凈煤技術規劃領導小組顧問專家組成員方德巍教授也認為,在后石油時代,甲醇將成為跨越油、氣時代的清潔新能源。 不僅是甲醇可以作為石油的替代燃料,二甲醚、生物柴油等可替代能源也成為內燃機業內人士討論的重點。 替代燃料小步慢走 事實上,甲醇燃料的市場前景已經受到相關企業的關注。2006年,一汽解放和山西佳新及北京博林科合作,在大柴CA6DF柴油機上進行了240馬力甲醇發動機開發,排放達國Ⅲ標準,于當年9月完成了臺駕試驗和整車道路試驗,并組織2輛J5甲醇整車在山西和內蒙古地區試驗運行。臺架試驗和后續的路試結果表明,裝配CA6DF甲醇發動機的解放J5卡車運行情況良好,動力性、可靠性、冷啟動和運行過渡銜接良好。 道依茨一汽(大連)柴油機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天靈表示,通過對重型柴油機改裝成點燃式甲醇發動機所采取的關鍵技術進行分析研究和攻關,一汽集團已經掌握甲醇汽車的關鍵部件、重型甲醇發動機開發的關鍵技術,并研發出甲醇整車、發動機產品。根據規劃,一汽集團甲醇發動機目標定位以自卸車為主,兼顧牽引車和10米以上客車的需求。 部分省、市也開始布局甲醇、二甲醚等替代燃料的試點。2009年10月底,10輛二甲醚汽車逐漸亮相上海147路公交。而上海煤焦化公司集裝箱卡車的道路試驗顯示,“采用甲醇/柴油組合燃燒技術的集裝箱卡車,每輛車的燃料運行費用平均可節省15%。按每輛車年行駛20萬公里,平均油耗40升/百公里計算,油價按6.00元/升,每年可以節省7.2萬元。”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姚春德介紹說。[NextPage] 2009年8月,山東臨沂市交通局宣布,計劃投入7~9輛中通二甲醚燃料客車進行示范運營。為了鼓勵甲醇汽車的推廣,山西省財政從2008年開始對改用甲醇的汽車給以一定額度的補貼。據悉,截至2008年底,山西舊車改燒甲醇的汽車已經超過8000輛。 在生物柴油方面,2009年11月,中海油與清華大學合作完成車用生物柴油生產標準和發動機適應性研究。2010年初,中海油已開始在海南省全面推廣使用BD5柴油混合燃料。 期待新能源待遇 在國內,替代燃料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也進行了小范圍的示范,但并未真正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在市場化推廣過程中,替代燃料也遭遇了曲高和寡的難題。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劉圣華感慨道:“我們研發的二甲醚產品,在市場應用方面基本上是我們自己在推動。”從1997年開始,西安交通大學就開始以天然氣為原料的二甲醚發動機研究。200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學汽車系和山東久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柴油/二甲醚混合燃料客車亮相山東臨沂。可由于技術與市場脫鉤,成本太高造成高校與企業處于兩難境地,要做到真正的市場化運營仍然舉步維艱。據悉,西安交通大學的二甲醚汽車在滿足國Ⅲ、國Ⅳ標準之后,已經向國Ⅴ標準邁進,但是這些技術并沒有得到內燃機企業和汽車企業的青睞。 一位發動機企業代表告訴《商用汽車新聞》記者,生產企業在進行產品開發時,首先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如果投入高,市場規模又小,企業是不會盲目投入的。 但是如果有政策導向,情況或將不太一樣。從研發時間來看,1983~1985年,在“六五”攻關項目中,國家科委就在山西省組織475輛M15甲醇汽油車商品化示范運營,這與電動汽車的研發時間比起來并不短。目前,國家“十城千輛”的政策補貼帶動了市場對電動汽車的追捧,替代燃料卻被打入“冷宮”。 如今替代燃料的地位頗為尷尬。雖然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明確將二甲醚汽車列入新能源汽車,但在財政部和科技部下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卻不見二甲醚汽車的身影。 對此,何光遠認為,替代能源的發展不能被邊緣化,政府要給以替代能源以新能源的待遇。這一看法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贊同。 據《商用汽車新聞》記者了解,內燃機行業的呼聲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近日,工信部有關部門、汽車工業協會、內燃機工業協會等已經前往相關企業,調查替代燃料汽車的開發和應用情況,有望為替代燃料汽車正名。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