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
決戰新能源搶占高技術制高點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 發布日期:2010-04-20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閱讀提示:發展中國家由于在經濟規模、人力資源、技術水平等多個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過大,盡管發展中國家日益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分工地位將有所提高,但仍然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強大競爭壓力。 “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改變國際分工地位,使我國國際分工角色從全球產業鏈低端為主向中高端轉移的關鍵時期,是從微笑曲線底部向兩端延伸的重要時期。國際產業轉移與分工的新趨勢,對我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張建平 全球金融危機在對全球金融業和實體經濟帶來嚴重沖擊的同時,也對全球產業轉移和國際分工帶來了重大影響。“十二五”時期,我國將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時期,如何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新機遇、趨利避害,如何提高我國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綜合國際競爭力,是我國“十二五”時期在經濟國際化進程加速過程中面臨的重大課題。 “十二五”時期國際產業轉移與分工出現新趨勢 金融危機不僅導致了全球金融業大重組,也帶來了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大調整。以汽車制造業為典型代表的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產業大重組,預示著“十二五”時期全球產業結構和產業分工關系都將進一步深度調整。金融危機在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嚴重影響的同時,嚴重阻礙了國際產業轉移的步伐。國際產業轉移總體呈現更加復雜化、多樣化、多層次化的發展趨勢。 “十二五”前期,金融危機造成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減少,全球產業轉移步伐放慢。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吸引、利用外資的國家,實際利用外資額從2007年12月的頂峰回落以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減緩了全球產業轉移的步伐。汲取金融危機的教訓,從就業與經濟安全等因素考慮,發達國家將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再工業化”,適當降低服務業比重,提升制造業比重,特別是將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如信息通信、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推動原有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在產業發展經濟規律的作用下,過去發達國家不愿放棄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未來將不得不放棄,使之轉移至發展中國家或轉型經濟國家。 從中長期看,由于經濟全球化仍將在曲折中發展,信息化與科技進步步伐仍將加快,“十二五”中后期,全球產業轉移的總體趨勢將隨著全球經濟復蘇而加速轉移。在傳統產業轉移的同時,全球產業調整升級步伐加快,國際產業轉移層次將不斷提高;產業轉移中的“服務化特征”與“高技術化”特征將更為顯著,跨國公司不僅將制造業轉移,同時也將研發設計營銷管理等服務業同步轉移。國際產業轉移方式不斷創新,項目外包和離岸業務日益成為主流方式。產業鏈條整體轉移趨勢明顯,關聯產業協同轉移增多。 “十二五”時期全球產業分工格局將進一步深度調整 “十二五”時期,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將被卷入國際產業分工環節中,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將進行新一輪的歷史性調整。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差異很大,國際產業分工關系將進一步復雜化和多樣化。國際分工在多國經濟體之間展開、交叉進行。不同類型的國際分工關系交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的國際分工體系。無論是垂直分工還是水平分工都在從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深入發展。產業內分工日趨復雜、垂直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成為重塑國際經濟結構的基本力量。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分工關系不斷調整。發達國家之間以水平分工為主,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既發展垂直分工,也發展水平分工。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是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兼顧。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以垂直分工為主,出現水平分工趨勢。我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水平和垂直分工兼有,與最不發達國家則以垂直分工為主。美歐日等主要發達國家將繼續處于產業鏈的中高端,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居于主導地位,利用研發、設計、品牌和技術等環節控制和影響全球經濟的發展進程。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部分轉型經濟國家居于產業鏈中低端,或提供能源、資源、原材料,或以加工制造為主。[NextPage] 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正在努力通過自主創新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未來也是國際外包服務業的主要承接國家。印度未來將在制造業發展方面加大力度,向世界經濟大國方向發展。俄羅斯將通過加大投資力度完善產業發展體系,努力改變全球能源資源提供者的分工角色。巴西將利用其豐富的資源和產業競爭優勢謀求改善分工地位。但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由于在經濟規模、人力資源、技術水平等多個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過大,盡管發展中國家日益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分工地位將有所提高,但仍然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強大競爭壓力。 “十二五”時期可能孕育出新的產業技術革命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發達國家為了恢復經濟、走出衰退、保持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不僅要繼續掌控高端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同時也在不斷尋求新的技術制高點和新的產業技術革命,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歷史上兩次工業革命都是由能源利用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帶來的,一次是蒸汽機的發明,一次是電的使用。在全球能源供需關系不斷趨緊的形勢下,未來新的工業革命很可能將由新能源開發利用領域的革命性變革導致。特別是在全球倡導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時代背景下,發達國家憑借其深厚的技術基礎、創新能力和資金實力,正在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領域努力實現革命性的技術創新與突破,以期引領和控制全球經濟的未來發展潮流與方向、并帶動其他產業發展。而發展中國家也將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的進程中,與發達國家在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領域開展激烈競爭,爭奪新一輪的全球高技術制高點。“十二五”時期,新能源產業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推動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 我國的應對措施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國已高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程度日益加深,前所未有。“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改變國際分工地位,使我國國際分工角色從全球產業鏈低端為主向中高端轉移的關鍵時期,是從微笑曲線底部向兩端延伸的重要時期。國際產業轉移與分工的新趨勢,對我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國際產業轉移總體趨勢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將從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到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從承接制造業為主轉向更多地承接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