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980x86.gif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我國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條件和時機

文章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 發布日期:2010-04-20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摘要:2008年我國CPI可能會出現前高后低的走勢,但全年漲幅可能超過4.8%的調控目標,在石油價格在高位運行,資源稅、消費稅改革優先,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今年推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時機不太成熟,但下半年成品油價格上調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明后年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時機可能更趨成熟。

    目前,我國成品油價格離國際水平有40%以上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直接調價還是改革定價機制,在短期內都會提高成品油的價格,并通過直接和間接途徑增加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的壓力。但從長期來看,成品油調價能促進投資和生產成本合理化,抑制投資和出口過快增長,促進總需求的平穩增長,促進總供求關系均衡,有利于抑制通脹,也有利于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當前,我國物價形勢仍然比較嚴峻,必須穩定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嚴格控制成品油、天然氣、電力等產品調價。但是,當物價漲幅緩和以后,有必要加快成品油等定價機制改革,理順價格關系,讓價格真正發揮市場經濟的基礎性調節功能。

    我國既定的石油價格綜合配套改革方案,是要建立一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能夠妥善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系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這個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堅持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前提下,建立既反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變化,又考慮國內市場供求、生產成本和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同時建立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給予補貼的機制,相關行業的價格聯動機制,石油企業漲價收入的財政調節機制,以及石油企業內部上下游利益調節機制。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將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綜合考慮居民、企業和政府的承受能力,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可以看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必須同時具有以下幾個宏觀背景:一是CPI漲幅不大,走勢平穩;二是國內石油供求矛盾緩和;三是國際石油價格走勢平穩;四是其它能源供應相對充裕;五是與資源稅、消費稅改革時機不沖突。這幾個因素中,最重要的是CPI上漲情況。

    一、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逐步放緩,但通脹壓力依然較大

    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7.7%,比上月大幅回落0.8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9.9%,非食品價格上漲1.7%,漲幅分別比上月回落2.2個和0.1個百分點。受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雙雙減弱的影響,預計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將會逐步放緩。

    首先,翹尾因素下半年將明顯減弱。根據計算,2008年消費價格累計翹尾因素為3.4個百分點。從全年來看,各月消費價格的翹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態勢:6月份以前會超過5個百分點;6月份以后,翹尾因素會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會下降到2個百分點以下。

    其次,新漲價因素漲幅也將放緩。這一輪消費價格上漲的主動力是農產品,其對CPI漲幅的貢獻始終在90%左右。但從5月份開始,農產品價格漲幅就已經放緩了。5月份食品價格環比下降1.3%,其中鮮菜價格下降15.7%,鮮蛋價格上漲4.1%;豬肉價格漲幅也開始放緩。受農產品生產周期自身的作用,加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刺激,豬肉、鮮蛋、食用植物油等產品供給在今年年中左右將會明顯增加,其價格水平也將出現明顯回落。

    同時,政府政府抑制通脹的堅強決心和有力行動也穩定了社會通脹預期。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放緩的情況下,央行還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中央剛剛召開的省區市和中央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會議再次強調,要千方百計抑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要加強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緊缺商品的生產,完善儲備體系,確保重要產品和物資的有效供給。在這些措施下,社會通脹預期已開始降低。

    可以預計,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部分農產品短缺局面的逐步緩解,在大多數工業制成品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基本背景下,下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將出現明顯回落。但是,受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國內極端氣候災害頻發等因素的影響,全年通脹壓力仍然較大。

    1.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導致的傳導壓力加大

    受供求關心緊張、美元貶值、投機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以石油和糧食為代表的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2008年前5月份,全球各種初級品和能源價格延續上年大幅上漲之勢。國際油價更是站穩130美元大關,大米價格達到19年來最高,小麥價格創下28年來最高。

    從歷史來看,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關系。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導致各國通貨膨脹率的不斷升高,而通脹的惡化又刺激了避險資金不斷地流入商品市場購買初級產品以求保值,從而進一步推高產品價格。2008年,如果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將推動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下行,同時導致大量投機資本從初級產品市場撤離,減少通脹壓力;但美元的持續貶值,使得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從而增大通脹壓力。從目前來看,后一種影響在今年更大。因此,國際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的通脹壓力加大。

    2.極端氣候災害導致的供給沖擊增加

    年初的雪災和5月份的汶川大地震,是典型的供給沖擊,對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增加了調控難度。此外,今年再次遭遇突發性、大范圍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在增加。據國內外一些氣象專家分析,厄爾尼諾(全球性氣候變暖事件)和拉尼娜(全球性氣候變冷事件)是全球氣候異常的最強信號,今年可能是由前者向后者轉換的年份,除了年初的全球性雪災,今年仍有可能再發生全球性的較大氣象災害。在國際期貨市場,對氣候變冷災害的預期導致指數基金紛紛買入糧食期貨。最近南方地區暴雨頻繁,再次敲響了警鐘。如果全球乃至國內頻繁發生自然災害,對國內食品價格乃至價格總水平都會產生新的漲價壓力。

    3.糧食價格補漲等因素不可忽視

    5月份糧食價格漲幅比上月提高1.2個百分點,延續今年以來持續回升態勢,顯示糧食價格仍具有補漲壓力。同時,我國的勞動力成本、資源環境成本正處于中長期上升通道,對居民消費價格的壓力不減。而且,上游生產者價格漲幅在持續攀升,只是由于資源性產品終端價格受到管制,沒有傳導到居民消費價格上來,而是通過“油荒”等隱蔽性通脹的形式表現出來。

    綜合各種因素分析,如不再發生特大的自然災害,貨幣供給增速不出現反彈,隨著總供求關系的好轉,全年CPI漲幅可能控制在6%左右,高于年初確定的4.8%的調控目標。

    二、國內石油供求矛盾總體會有所緩和

    經濟增長速度是決定石油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一般情況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石油消費增長也會加快。同時,國家限制高能耗產品出口、限制高能耗產業發展的政策,也會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能耗下降,從而降低單位GDP的能耗水平,使石油消費增長慢于經濟增長。2006-2007年,萬元GDP石油表觀消耗平均下降3.8%,萬元GDP石油實際消耗平均下降5%。

    2008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會在10%左右,2005年不變價GDP將達到250452億元,如果2008年萬元GDP石油表觀消耗和實際消耗分別下降3.8%和5%,達到2006-2007年的平均下降水平,則2008年石油表觀消費量將達到39171萬噸,實際消費量將達到38142萬噸。[NextPage]

    2008年一季度,國內原油產量增長2.2%,繼續穩定增長。同時,國家將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進口關稅稅率從2%下調至1%,石油進口關稅稅率從原來的6%降為1%,原油出口關稅稅率將維持5%,燃料油進口關稅稅率維持3%。新的稅收政策,意味著國家鼓勵進口的態度非常明確。2008年,以燃料油為主要原料的地方煉廠已獲批免除燃料油消費稅,消費稅的提高不會對地方煉廠構成成本壓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國家對“保供”的重視。隨著近年來國內煉廠能力的增加,成品油產量也會有所增長,在國家鼓勵進口的環境下,預計國內石油供給會保持較快增長,石油供需矛盾總體將會有所緩和,但成品油供需矛盾仍會比較突出。

    三、國際石油價格高位回落的可能性仍然較大

    從供需面來看,綜合國際能源機構(IEA)、美國能源情報署(EIA),以及歐佩克三大權威機構預計,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長120-170萬桶/日,也屬于較為強勁的增長。從全球供應方面來看,考慮到美國經濟問題,歐佩克上半年沒有增產;而非歐佩克近年來產量遞增一直令人失望。北海油田的老化,產量遞減加速,目前產量增加主要來自前蘇聯和巴西等國。三大機構預計非歐佩克產量增加為90-110萬桶/日,低于全球石油需求增幅。未來供需矛盾將繼續支撐高位油價,影響因素增多使油價大幅度波動成常態,但波動幅度和具體走勢取決于美國次貸危機的走勢及影響、市場投機資金的流向、突發事件的規模和強度等不確定因素。

    綜合來看,未來油價有三種走勢:即在市場供需正常狀況下, 2008年布倫特原油年均價格將在85-95美元/桶之間;如果美國經濟下滑最終拖累全球經濟,導致石油需求明顯下降,那么原油價格將明顯回落到70美元/桶以下;如果石油需求保持強勁,地緣政治突發事件導致原油供應中斷,或者是其他突發事件導致供應中斷,那么原油價格可能將突破130美元/桶。

    從歷史來看,國際石油價格和美國經濟和美元走勢密切相關。在美國經濟下滑、美元貶值初期,石油價格上漲(OPEC:美元每貶值1%,每桶石油就上漲4美元,反之亦然)。但如果美國經濟長時間惡化,世界經濟增長就會放緩,石油需求就會下降,同時也會導致大量投機資本從石油市場撤離,進而拉低石油價格;如果美國經濟和美元觸底反彈,投機資金也會撤離石油市場,進入美國,同樣拉低石油價格。因此,如果下半年美國經濟繼續下滑,就會出現第一種情況;如果美國經濟觸底反彈,就會出現第二種情況。其結果,都是石油價格回落,至少是漲幅趨穩。

    大多數海外投行認為,美元匯率可能在今年三四季度出現調整,這必將影響到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還有海外投行認為,英國、歐洲和日本的央行可能在三季度降息。在它們選擇弱勢貨幣政策之后,美元的名義有效匯率將隨之出現反彈。更重要的是,如果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由于需求回落,能源價格也將下跌。一旦能源價格下跌成為社會預期,其必然下跌。

    四、國內電力等能源供需狀況進一步好轉

    隨著大批電源項目的相繼建成投產,電力供需形勢將進一步緩和。2007年電力建設繼續保持較快速度,發電生產能力再創歷史新高,電網建設快速發展。全國基建新增的發電裝機容量10009萬千瓦,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回路長度4.15萬公里,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變電設備,容量18848萬千伏安。截止2007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1329萬千瓦,同比增長14.36%。電力對石油的替代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另外,全國煤炭的供求情況也會有所好轉。

    五、資源稅和消費稅改革步伐加快

    我國資源稅改革方案已基本確定,近期推出的可能性較大。新的資源稅制度將擴大增收范圍,提高稅率,從價計征,總體稅負將有較大增加,進而增加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

    目前,我國油品價格的含稅率為23%左右,無論是含稅價格和價格的含稅率都遠低于其他國家,應逐步將石油的“低稅、低價”模式向“適度高稅、高價”模式轉變。可選擇的改革路徑有兩條:一是開征燃油稅;二是暫停開征燃油稅方案,提高汽油、柴油消費稅稅率。從有關方面政策取向來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國家稅務總局已將消費稅改革列入今年工作要點,今年推出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石油消費稅稅率提高,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就會推遲。

    六、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時機今年不太成熟,但調價的可能性存在

    盡管今年我國石油供求矛盾趨于緩和,其它能源供應相對充裕,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增長較快,但如前所述,今年我國CPI可能會出現前高后低的走勢,但全年漲幅可能超過4.8%的調控目標衷謔圖鄹裨詬呶輝誦校試此啊⑾閹案母鎘畔齲ㄕ脫沽洗蟮那榭魷攏衲暉瞥齔善酚投芻聘母锏氖被惶墑臁6遙?007年11月1日國家才較大幅度上調了國內成品油價格,奧運會前成品油價格上調的空間也有限。但是,下半年CPI漲幅將會回落,國內石油供求矛盾也會有所緩和,成品油價格上調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成品油價格上調對CPI的影響包括直接途徑和間接途徑:直接途徑是導致居民消費價格中的交通運輸、水電燃料等消費類價格指數上升,其影響大小取決于成品油的調價幅度以及它們在CPI中的權重。間接途徑是通過影響生產者價格(主要是生產資料價格)來影響CPI,影響大小取決于企業盈利水平和市場競爭程度。

    由于交通通信類產品在CPI中權重在11%左右,其中的車用燃料(以成品油為主)在CPI的權重不會超過3%;居住類在CPI中權重在14%左右,其中的水電燃料在CPI的權重不會超過7%。所以成品油及相關產品在CPI中的權重不會超過10%,只要控制好價格調整、價格改革的節奏和力度,就不會導致CPI 的大幅上漲。成品油的適度調價也會使生產資料價格有一定上漲,但由于這兩年企業利潤率較高,市場競爭也比較激烈,無論是成品油生產企業還是下游企業的成本消化能力都比較強,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對CPI的影響也不會很大。

    因此,如果成品油價格上調5-10%,當月CPI增速的影響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可能使全年CPI直接增加0.04-0.08個百分點,再考慮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間接影響,調價導致的全年CPI漲幅也不會超過0.1個百分點,影響并不會很大。如果能在調價前進一步完善對部分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的補貼機制,則實際影響就將更小。由于國家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奧運會之后,成品油價格存在著5-10%的上調空間。

    從歷史經驗和有關機構的預測結果來看,明后年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增速將會進一步放緩,通脹壓力也會大大下降(有些機構甚至認為有通縮的危險),成品油供求關系也會大大改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時機可能更趨成熟。在具體操作上,則可能是“先調后放”,即先經過若干次調價,使國內外成品油價格水平大致相當,然后再全面實施石油價格綜合配套改革方案。(金三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中國新能源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新能源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能 源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新能源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綜合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