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
民資投新能源發電須破上網難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 發布日期:2010-05-18 | 作者:張涵 | 點擊次數:
編者按:初夏已過,民間資本卻迎來“春天”。5月13日,《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非公36條”)發布,民資進入“未禁行業”的路徑由此敲定。雖然大方向已經確定,但徹底打開羈絆民資發展的“玻璃門”、“彈簧門”,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就每個行業、領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002年底,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形成了“廠網分開”的格局,8年后的今天,“競價上網”依然是鏡花水月。 在諸多限制性領域中,電力行業一直被認為是對民營資本開放度較高的。然而這一行業的現實情況是,被視為電改催化劑的民資電企自2002年至今仍無太大作為。相關專家表示,特別是對民資進入意愿較強的新能源發電領域,政策扶持和相關補貼至關重要。 “以風電為例,截至目前,多數企業的經營狀況仍不理想,在發展階段給予更多的補貼,以及充分保障市場消納的措施將是民營企業關注的投資信號。”電力行業專家、東興證券研究員周宏宇說。 新“非公36條”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建設;支持民間資本以獨資、控股或參股形式參與水電站、火電站建設,參股建設核電站。 周宏宇介紹,2002年電改啟動后,民營資本就開始逐漸進入水電和火電領域。然而由于市場化改革并不徹底,發電行業的競爭仍然具有壟斷性質,大型國企憑借強大的先天實力逐步控制了上游的煤炭、港口甚至是鐵路資源,擁有民營企業無法接近的競爭力。 “核電領域需要較高的成本和較長期的回報率,且國家審批非常嚴格,也不是民營企業愿意涉足的領域,” 周宏宇介紹,在這種包圍下,新能源領域成為民營企業的最佳落腳點。 然而,在新能源這塊處女地,卻存在著發電“上網難”、消納能力差等瓶頸。分析人士認為,新“非公36條”對民資進軍新能源發電領域是一大利好,但在風電和光伏電力普遍經營狀況欠佳的現實狀況下,仍然有待相關扶持政策的出臺。 中國電力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新“非公36條”最值得關注的是配套實施細則,即如何讓投資者看到合理的投資回報預期。具體來說,加快光伏上網電價優惠措施的出臺;地熱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也需要配套相應的補貼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盈利機制和模式。 此外,新“非公36條”明確了“鼓勵”態度,為民資以各種模式進入電力行業提供了依據,也有利于推動陷入僵局的電價市場化改革。 有專家建議,實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由國資控制電網、民資發展電廠,既能使電廠公平競爭,又能使社會獲得價廉物美的電力產品。這一模式極具吸引力,但如何實現充分的市場競爭,顯然有待于電改的深入進行。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