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
外媒"眼熱"中國新能源貸款優惠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報 | 發布日期:2010-05-19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近期,多家外媒撰文指出,中國對新能源投資的低息政策正在將其國外的競爭對手擠出市場。 “現在是一個籌資成本為王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屬于中國。”談到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上月初出版的《經濟學人》中一篇題為《太陽能正經歷成長的煩惱》的文章這樣總結。而路透社則撰文指出,在全球同業難以獲得低成本政府貸款之際,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在贏得全球清潔技術項目時卻獲得了政府支持,其中多數是大型國有銀行提供的低息貸款。 去年10月,納斯達克上市的第一能源集團公司獲得向美國風力發電項目提供渦輪機的合同。鮮為人知的是,第一能源集團之所以能獲得這一產能為600兆瓦風力發電場的項目訂單,是因為這家公司從中資國有銀行融到了15億美元作為資金支持。在這之后,資本市場應聲而動,第一能源的股價創下了15個月來的高位。 “大多數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都有國有銀行低息融資渠道,從而為公司成長和客戶購買本公司的設備提供資金。太陽能企業英利綠色能源控股、尚德電力以及風力發電設備企業中國高速傳動都是很好的例子。‘低息融資’這樣的支持為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創造了戰勝其競爭對手的條件。這些對手包括印度的Suzlon Energy、日本的風力開發、澳大利亞的Infigen Energy、德國的Wacker Chemie和丹麥的維斯塔斯等行業巨頭。”路透社說。 而丹麥可再生能源專業咨詢公司BTM Consult的一位顧問則表示,中國政府倡導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得到了中資銀行的積極響應。而在歐洲,銀行放貸時的項目評估和風險審核制度并沒有對可再生能源有很大傾斜。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風力發電商龍源電力的貸款利率比中國人民銀行的指標利率低10%。關于這點,《中國能源報》記者也從一位中資銀行界人士處得到了證實。“大多數風電場的業主都是國有電力企業。我們對國企的貸款是有10%的下浮,目前還沒有收到政策變化的消息。” 據悉,我國風電開發的前七大省區中,共有風電企業92家,其中中央企業占總數的73%,裝機容量達81%,媒體所謂跑馬“圈風”基本上也是國有電力集團。 “相較外資政策性銀行和商行,中國國有銀行對電力企業的商貸不僅低息,而且節省了很多談判和獲得許可的時間,這對產業的促進作用是很明顯的。”上月末出版的《經濟學人》在《電力發展在中國》一文提出了同樣的觀點。[NextPage] 在太陽能發展方面,200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推出了一個“太陽能安裝計劃”,當時,來自中國的太陽能組件只占2%的份額,但是到2009第四季度,來自中國的組件比例已經占到46%。根據世界最大太陽能設備制造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技術人員馬克·平托的說法,現在全球一半的生產能力在中國,全球2/3的新增生產能力來自中國。 路透社指出,低息政策促進產業發展的作用如此明顯,以至于國外的企業都因為相關組件價格驟降而移居中國。比如印度風機生產商 Suzlon,盡管這家公司尚未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權限,但還是選擇在中國建廠,因為中國本土風電企業的規模化發展大幅削減了風機組件的價格。 低息貸款何以成為清潔能源產業發展關鍵?“規模化是太陽能發展的出路,誰能以最小成本籌資,誰就能獲得市場的青睞。”入行多年,如今在太陽能電池公司HelioVolt擔任掌門人的B.J. Stanbery一語道破天機。 路透社指出,除了商業銀行提供的信貸,規模達3000億美元的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對可再生能源的大幅注資也促進了“便宜的資本”流向這個板塊。據悉,中投去年長達數月持續向清潔能源領域投入約11億美元資金,購入全球以產能計第三大多晶硅公司太陽能公司保利協鑫能源和和全球第五大風電公司龍源電力股份。 “以前我們總說高新技術企業融資要學美國,學納斯達克。原來美國的新能源企業也羨慕中國企業的融資渠道。”一位業內人士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說。 在資本市場不振的背景下,向優先發展的行業提供政府支持的融資這一政策工具的效用被凸顯出來,而中國政府在推動此類融資方面的效率的確堪羨。不過,令人擔憂之處也并非不存在,一些分析師認為,低息融資在短期的確為推動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是絕非保證產業持續增長的長久之計。“關鍵是要得到合適的產品,”建銀國際的分析師Felix Lam說,“如果技術沒有突破,低息貸款不能確保項目取得成功。”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