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
新能源引領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文章來源:新華網 | 發布日期:2010-05-31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當前,新能源所引發的綠色經濟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會帶來一場重大的能源革命,而且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面對機遇,我國應當實施積極的能源戰略,“開源”與“節流”并重,一方面要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規模化經營和政府補貼來破除新能源發展的高成本瓶頸;另一方面要深入開展節能降耗工作,通過建立健全技術引領機制、結構調整機制、政策激勵機制、市場誘導機制及社會配套機制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切實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同時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積極發展新能源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推動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新能源多為可再生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利于解決我國能源短缺危機,保證能源安全;新能源生產使用中排放較少,有利于保護環境,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新能源產業極有可能引領第四次產業革命,有利于抓住第四次產業革命機遇,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新能源發展在帶動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能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新能源發展將會拉動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有利于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西部地區可再生能源資源占全國資源總量的70%以上,農村地區生物質能源潛力巨大,積極發展新能源有利于促進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發展,減少城鄉、地區發展差距。 低碳經濟強調不排放和少排放,這要求我國能源發展應該堅持“開源節流”的戰略,既重視新興能源的開發利用,也要挖掘能源利用的節能潛力。當前成本高成為新能源發展的最大瓶頸。有數據顯示,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單位成本分別是傳統火力發電成本的2倍和4倍。高成本使得新興能源技術難以商業化,高價格則阻礙了其市場化進程。破解新能源的高成本問題、推動新能源的發展需要采取以下三個方面的舉措: 一要加快技術創新來化解高成本。我國新能源技術呈現“低端過熱、高端不足”的傾向,基礎研發領域投入不足,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國外,技術成本高昂。如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硅料提純技術長期以來基本上依靠國外“技術租借”,用太陽能光伏每發一度電國外技術擁有者就會從中拿走0.1元錢。當前,要加強新能源技術研發的超前規劃,重視中長期戰略技術的儲備,避免被動跟從。要完善新能源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對新能源領域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的研發,集中力量攻克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瓶頸,獲得自主知識產權。要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向核心技術研發和關鍵零部件制造傾斜。要鼓勵企業建立技術創新產學研合作體系和企業間戰略聯盟。要完善相關技術及產品的規范和標準,加強國際新能源技術交流與合作,重視新能源技術研發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二要發揮規模經濟效應來降低高成本。世界風能理事會研究表明:風電成本下降,60%依賴于規模化發展,40%依賴于技術進步。但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區域間缺乏協調、行業內集中度不高、企業生產規模偏小,嚴重制約了新能源規模化發展。據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18個省份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當做支柱產業來發展,另外有近百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為此,要統籌新能源發展規劃,加強區域間協調,合理布局、有序推進新能源產業,防止陷入一哄而起、無序競爭的狀態。要提高準入門檻和技術標準,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行業內整合力度。要扶持技術領先企業兼并聯合,培育龍頭企業,重點扶持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發展前景的重點企業做強做大。要以功能互補、適當錯位、集群發展為原則,鼓勵專業化分工,完善產業鏈布局。 三要加大政府補貼力度來補償高成本。新能源發展初期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僅靠市場這只“無形之手”難以獲得健康快速發展,政府必須利用“有形之手”來確保新能源企業獲得合理利潤,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目前,我國新能源市場化發展亟需政府補貼。調查顯示,目前全國風電場普遍經營困難,甚至虧損;大部分投產生物質電廠存在運營問題,僅有1/3的企業尚有微利;2009年國內光伏發電系統的裝機容量僅占總產能的5%。為此,要完善新能源定價機制,實行統一的分類固定定價制度,適度提高上網電價,簡化上網電價落實程序。要盡快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專項開發建設基金,加強對新能源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的投資補貼、產量補貼或貼息貸款。要積極實施新能源示范工程,加強對新能源產品的政府采購。要向新能源企業技術創新及引進、規模化發展提供加速折舊、投資抵免、虧損抵免、允許設立研發準備金、營業稅和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要加大政策性融資支持力度,創新投融資模式,加強對新能源發展的投融資支持。要探索建立綠色信貸、綠色證券及綠色基金來構建新能源發展的綠色金融支持體系。[NextPage] 在積極開發新興能源的同時,也要充分挖掘我國節能降耗的潛力。目前我國的總體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3%左右,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有測算顯示,按單位產品能耗和終端用能設備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目前我國節能潛力約為3億噸標準煤。同時,節能降耗相比新能源開發具有成本低、風險小、效益高和影響廣的優勢。當前,我國節能形勢嚴峻,“十一五”提出的單位GDP能耗減少20%的節能目標值前四年僅完成14.38%。為此,要建立健全以下五大機制,加快推進節能降耗工作: 一要建立技術引領機制。提高能效,技術進步是關鍵。有報道稱,美國現在每創造1美元經濟產出消耗的能源比30年前減少了47%,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技術進步。當前要加強已有節能技術成果的轉化、示范、推廣和產業化;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節能技術,并消化吸收再創新;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技術攻關,突破關鍵技術,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技術創新體系。 二要完善結構調整機制。當前,建筑、工業和交通是我國三大高耗能行業,能耗總量占全社會能耗的75%,其中的工業耗能尤其是高耗能工業節能潛力巨大。而研究表明,結構節能對實現節能目標的貢獻率為60-70%。因此,要加快服務業發展,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高三次產業結構中服務業比重;要控制高耗能工業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其落后生產能力,提高工業結構中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要推廣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改造,降低工業能耗。要強化原有建筑節能改造和新建筑節能準入,降低建筑能耗。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提高機動車能效及排放標準,降低交通能耗。 三要健全政策激勵機制。世界銀行的有關研究發現,在政府不加干預的情況下依靠市場機制本身,只能解決20%的節能問題。因此,要通過增加節能減排專項經費、落實政府優先和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實施節能示范工程等加大節能財政支持力度。要向生產和使用節能產品、開發和引進節能技術及設備、從事節能技術推廣和服務的企業和單位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四要建立市場誘導機制。加快推進能源價格機制改革,推行“階梯能源定價”,提高用能成本。推廣自愿節能協議,鼓勵市場主體自發節能。推行綜合資源規劃和電力需求側管理,引導資源合理配置。積極促進碳匯交易發展,創造節能盈利空間。擴大能效標識實施范圍及節能產品認定,引導居民擴大節能產品消費。大力扶持合同能源管理發展,促進節能產業化。五要完善社會配套機制。要加大節能宣傳,倡導全民參與,形成綠色消費、勤儉節約的良好消費習慣。節能不僅涉及生產方式轉變也涉及到生活方式改變,如我國居民遵行《全民節能減排實用手冊》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36項日常行為,一年節能總量約為7700萬噸標準煤。要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通過行業內節能競賽、經驗技術推廣等活動來推動企業提高能效。要加強節能規劃和管理,完善節能統計、監測及考核體系,推行強制能源審計。建立節能技術、設備及經驗的信息發布制度,引導企業挖潛增效。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 辜勝阻)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