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
新能源熱的冷思考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報 | 發布日期:2010-06-21 | 作者:王曉暉 | 點擊次數:
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新能源產業在逐漸“升溫”的同時,諸多隱憂逐漸浮現。這條路該怎么走,今天的態度和行動決定著人們該擁有一個怎樣的“低碳”明天—— 最近有兩則消息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一拖再拖的新能源個人購車補貼政策終于出臺;受新能源話題的影響,在二級市場上,多只新能源領域的股票近來的走勢也趨于上漲態勢。新能源產業在逐漸“升溫”的同時,諸多隱憂也逐漸浮現出來。 繁榮背后有隱憂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后,中國進入開發新能源的快車道。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國家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資增長率為年均144.3%,2009年投資達346億美元,占世界第一。從時下看,新能源的發展,可謂形勢喜人。 以其中發展最快的風電為例,連續三年實現翻倍增長,僅2009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約220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建設已邁出重要步伐,僅西部地區就已經建了622座,我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隨著節能或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實施,在相關部門公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中,國內幾乎所有的主要汽車廠商都有新能源汽車上榜,列入目錄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超過了100個。 但是,這種“繁榮”之下卻有隱憂: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盲目上馬新能源項目,或者重復建設產業鏈,致使某些產業剛剛起步,就已出現發展失衡或盲目跟風的前兆。以風電為例,截至2008年,我國風電裝機總容量為1220萬千瓦,相比并網總容量的894萬千瓦,意味著至少有近28%的已建風電設備被閑置。而大型風電場建設與土地占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與遍地開花的新能源項目形成反差的是,新能源產品存在企業和政府熱、用戶冷的狀況。就新能源汽車開發和推廣來說, 雖然廠家的熱情有增無減,但市場一直冷清。據了解,思域hybrid曾經降價近2萬元促銷依然賣不動。充電式和純電動車的補貼雖然頗高,但面臨著電池成本高、充電標準不統一、充電設施配套亟缺的狀況。人們擔憂的是,“繁榮”背后是否存在“虛火”現象。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國內宣稱獲得純電動轎車技術的整車企業已超過40家,數量遠遠超過日本和美國。 有專家直言,中國目前對于整個新能源發展缺乏周密、細致規劃,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加快,但普遍存在產業鏈尚不完整或上下游產業鏈無法對接的問題,一些行業的發展讓人依稀看到了鋼鐵、水泥、煤炭等傳統行業盲目擴張,然后艱難調整產能結構的影子。 低碳旗幟的高成本困局 需要直面的是,以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經濟的興起,再一次將中國推到了歷史選擇的十字路口。新能源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當前,市場有種現象是,但凡貼上新能源標簽的,多以低排放推介,高價格面市。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此前直言,目前所有的新能源汽車沒有一輛是低碳的,在社會上引發持續熱議。 與發達國家比,我國新能源平均技術水平偏低、利用成本較高,產品競爭力弱。中國風能發電的成本比火力發電高一倍;太陽能發電成本是火力發電的4倍。成本太高,影響了大規模推廣。仍以汽車行業為例,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電池充放電的次數國際先進水平僅能達到3500次,國內所有廠商普遍不超過2000次。在成本方面,商用化標準把“每千瓦小時”電池的價格定格在了1200元,而國內普遍水平在4500元到5000元。[NextPage] 在低碳旗幟下,新能源是否能達到節能減排目的,業內莫衷一是。太陽能發電也并非絕對的低碳產業。太陽能發電過程環保,但是多晶硅的生產耗能很大。從動力汽車來看,發電本身會造成對整個資源環境的消耗,特別是現在70%至80%的電來自于煤炭,充電式和純電動車還是在消耗傳統能源。 專家指出,中國新能源的推進必須破解高成本的困局。毫無疑問,對于新生事物新能源產品來講,接受市場檢驗是第一位的。 傳統能源清潔化任重道遠 從中國中長期能源規劃研究中可以看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將達到15%。也就是說,煤炭等傳統能源還將在很長的時間擔當中國能源的主角。 發展生態經濟的“著力點”在哪里,如何實現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協調發展,是擺在政府、企業和社會面前的重要課題。 專家認為,就當前而言,在加快新能源發展的同時,加大對傳統能源清潔化改造,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常規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的情況下,是最為現實和迫切的,也是大有可為的。最現實的路徑就是加快煤炭等的高效、清潔生產和利用。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也應重視傳統的汽、柴油車新技術的研發,因為電動汽車是在傳統汽車基礎上更換了新的動力總成。如果傳統汽車搞不好,將來新能源汽車也會落后于汽車發達國家。 新能源,如何才能走出一條新路?一個共識是,我國新能源發展應長遠規劃,科學規劃和布局,避免追求短期利益,擺脫粗放發展的“老路子”,切忌一哄而上,重復開發。要在提高關鍵技術研發和自主知識產權上下工夫,國家應加大鼓勵、支持力度,貫徹產學研結合、聯合攻關的方針。國家的補貼資金,也應補貼給自主開發的產品。 誠然,大力發展新能源,不是為了趕時髦。就目前我國國情,如何讓新能源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或者最重要的增長點,成為推進生態經濟、實現清潔發展的新引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