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
新能源發展需求助綠色金融文章來源:上海商報 | 發布日期:2010-07-01 | 作者:姚曉丹 | 點擊次數:
新能源概念無疑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談論的焦點話題。在日前由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商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七屆SNAI-ASU企業家高層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任東明透露,國家相關部門正在為出臺太陽能電價政策做相關準備和試點研究,《能源法》已經起草完畢,在不久的將來就要頒布。 焦點 新能源產能過剩是個偽命題 新能源產能過剩是當前市場的熱議話題,甚至一度有傳出證監會將暫停新能源企業IPO,后來證實這是一則假消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假消息卻讓東方現代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闞治東很是疑惑,他指出,“2005年我剛開始投資風電的時候,和很多專家討論認為,要做好這個領域,我們這一代做不完,我們的下一代也做不完。但是才剛剛過去5年,這個領域就傳出產能過剩了,這樣會使很多風險投資資金不敢再投資新能源領域,這對新能源的發展是不利的。” 對此,任東明表示,新能源產能過剩是個“偽命題”。他解釋說:“這是結構性過剩,是新能源產業某個行業、某個環節有過剩的趨勢,絕不是全面過剩。如多晶硅的制造是過剩的,這并不意味著整個光伏產業都過剩了。實際上,查閱所有中央部委的文件,都沒有發現新能源產能過剩的說法。” 任東明強調說,“對于新能源行業,經過十多年的呼吁,大家才有熱情投入這個行業,并使之迅猛發展。如果大家認為過剩了,不需要發展了,甚至還要抑制它的發展,這對這個產業的打擊是致命的,所以一定要理智對待這個問題。” 任東明同時在會上透露,目前,國家新能源發展戰略正結合“十二五”發展規劃而緊鑼密鼓地制定當中。從戰略目標來看,2020年要把新能源作為補充能源,2030年計劃達到20%,成為主流能源之一。發展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即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對風能,現在進行分布式發展,邊緣貧困地區也適當步入發展,深化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對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形成推動。在太陽能方面,大力推廣熱利用技術;對生物質能,國家也有一個原則,即不與民爭糧,不與糧爭地。而且,國家相關部門正在為出臺太陽能電價政策做相關準備和試點研究?熏《能源法》已經起草完畢,不久的將來就要頒布。 現狀 新能源規模化過程六大問題 雖然新能源產業近幾年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任東明認為,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他將問題歸納為6個方面:第一,我國的資源評估工作還不深入,限制了產業發展;第二,產業體系也比較薄弱,風機、太陽能的核心技術大部分在國外,所以在產業配合體系方面做得不足,還要進一步完善;第三,投入也不足,特別是在核心技術方面;第四,市場投資熱情比較低,由于市場實際需求不足,不能對新能源產業形成有利帶動:第五,體系不完善也制約產業發展;第六,多數人對新能源產業了解得并不充分。 對此,上海電氣集團總裁黃迪南補充說,“希望國家的政策和法律對最終消費者進行支持和鼓勵。市場的形成需要有效的供給,如果只有有效供給而沒有需求,產業是沒有辦法發展的。一方面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去刺激供給和投入,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形成需求拉動效應。”[NextPage]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濂認為,“首先,國家對新能源的支持力度還不夠,范圍不夠廣。例如,對符合一定條件的生物發電等給予每千瓦0.25元的補貼是遠遠不夠的,而且補貼期15年,補貼額還逐漸下降。對綠色新能源的經營期,銀行測算大約為25-30年,所以現有的補貼期限是不能覆蓋的。其次,政策必須要有穩定性,不能搖擺不定,否則會導致很多投資重復和浪費。” 解決 多部門有效溝通合作是關鍵 問題客觀存在,但是如何解決,各方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郭濂認為,加快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首先要加強規劃。他同時建議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和住房建設部在規劃方面要形成一種整合效應。 郭濂還認為,現在要強調綠色金融。他指出,中國已多年提出了綠色GDP,但綠色GDP在很多地區還停留在喊口號階段,原因是沒有得到綠色金融的強有力支持。究其原因是,在國家統計局和央行的統計系統里沒有一個綠色金融的指標體系。如果把這個指標體系建立起來,今后考核金融企業的社會責任就要增加綠色份額。綠色金融也不僅是銀行的企業責任,考核范圍可以包括保險、信托、租賃等等,這樣就能給新能源產業發展獲得資金上的保障。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副總會計師王祥富補充說,“對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在金融政策上應該開辟更多的渠道,如資產增值化和發債等,發債也可以通過資本市場渠道流通。因為目前的現狀是煤電上市公司只有通過銀行貸款籌資,根據現有規定,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凈資產收益要超過6%,但現在的煤電上市公司要超過這一數字是不可能的。”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