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980x86.gif
熱門關鍵詞: 廣州能源所 百度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大力發展新能源是當務之急

文章來源:紅旗文稿 | 發布日期:2010-07-12 | 作者:畢亞雄 | 點擊次數:

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全球性能源資源制約及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使調整能源資源供給和能源消費結構、大力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顯得尤為迫切。

一、世界范圍內能源與環境壓力持續加大

全球用電需求和電力裝機容量仍在絕對增長。據美國能源部預計,2030年前,要保障全球用電量年均2.7%的增長,發電裝機容量至少年均增長2%。其中,煤電占比將由30%上升至約32%,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要占比50—80%,成為主導電力;天然氣聯合循環發電裝機容量的比例將從27%增加到33%;核電裝機將從3.61億千瓦增加到4.78—7.48億千瓦;油電發電量維持不變,仍占比7%;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增加5.53億千瓦,中國將是核電、水電和風電增加最多的國家。

全球能源資源壓力與生態環境壓力交織并存。進入工業時代以后,尤其是近百年來,以礦物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除了造成此類資源快速枯竭(剩余可采量:石油45年,天然氣60年,煤炭230年),燃燒排放造成的污染已經嚴重危害地球生態環境,并且影響還在繼續惡化。國際權威機構預測,到2025年,地球上約50%的居住區(至少35億人)將面臨水資源的短缺。與此同時,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系統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正導致氣候異常和全球變暖。到2050年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從目前的每年近500億噸減少到50—100億噸或者更少,才可能使地球變暖屆時控制在2℃以內。

二、中國能源結構矛盾突出

我國雖是資源總量大國,能源蘊藏量居世界前列,卻是人均存量“小國”,同時還是資源消費大國。2020年前,我國用電量和裝機容量將躍居世界第一,但是,結構性矛盾突出,節能減排壓力巨大。截至2008年,全國電力裝機容量79253萬千瓦,其中,火電60132萬千瓦,水電17152萬千瓦。預計到2020年,中國裝機將達13億千瓦甚至更高。在我國未來較長時期內的電源結構中煤電仍然占主要地位,到2020年達到7—8億千瓦,發電耗煤15億噸,占煤耗總量的60%,依然是污染排放大戶。

因此,我們必須痛下決心優化電源結構,改善傳統能源質量。優化煤電利用,廣泛利用潔凈煤和先進燃燒及回收技術,用高參數、大容量機組“上大壓小”等措施提高效率、減少排放。與此同時,科學利用水電資源,在充分挖掘(存量)水庫“生態調度”與多功能應用潛力的同時,有序開發和合理利用巨大的增量空間。有序開發增量,調整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結構。控制煤電增速和比例,有序加快清潔、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水能、風能、太陽能開發,加大核能應用力度,優化利用氣電和生物質能等其他新能源。

三、廣泛應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大力開發新能源

在眾多清潔、可再生能源中,水力發電是迄今利用規模最大、應用技術最成熟和質量較好、效率較高的可用能源。進入新世紀后,風能利用技術發展迅猛且逐步成熟,已經成為可大規模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海上風電也成為關注重點。近年來,太陽能利用技術有較大突破,技術經濟可行性日益成熟,應用前景廣闊。生物質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應用也在持續進步和發展。

1. 充分認識水電在生態環境和能源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水電屬清潔、可再生能源。中國水能理論蘊藏量約6.9億千瓦,技術可開發和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分別約5.4億和4億千瓦,水能資源豐富程度居世界第一。如果全國技術可開發儲量中2.474萬億千瓦小時的水能全部利用,相當于每年可替代12.4億噸原煤,或6.2億噸原油。由于水電開發利用涉及面廣,惠及面大,與能源戰略、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沿岸城市和農村水安全等都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因此,一方面,優先、有序發展水電,成為有效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和有效選擇;另一方面,“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保證生態環境約束條件下的綜合利用與興利減害,保證移民安置與和諧發展,成為新時期水電開發的前提條件。發達國家無不優先開發利用水能資源,并且其開發程度、運用力度都遠高于中國現行水平。[NextPage]

2. 加快風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開發新能源,尤其是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成為近年來全球的“熱門”。風能利用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產業鏈。截止到2008年12月底,全球的風電總裝機容量超過了1.2億千瓦,相當于每年產生發電量約2600億千瓦時,減排約2億噸二氧化碳;風電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普遍接受的替代能源技術,預計到2020年裝機將占全球電力的7—9%。我國是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可開發風能儲量僅陸上(10m以上高度)就有2.53億千瓦,近海(2m~15m水深)區域有7.5億千瓦,總量超過水能資源可開發儲量。到2008年底,中國風電裝機1221萬千瓦,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風電大國,并且規劃2020年實現超過1億千瓦的風電裝機目標。太陽能利用與光伏產業已顯朝陽產業端倪。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保持高速增長,世界各國政府通過對上網電價等補貼拉動的需求約占總需求的35—45%。光伏材料及工藝變革導致光伏電池累積組件生產成本急劇下降,敦煌光伏發電(競標)電價已到1.09元/度的正常電價。為促進利用太陽能,我國政府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最近,國發《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又明確重點支持用戶側并網光伏發電、獨立光伏發電、大型并網光伏發電等示范項目建設,并計劃在2-3年內,采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

3. 盡快打破“瓶頸”制約,加快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研發力度。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興能源,首先要打破發電設備技術瓶頸,包括設計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制造瓶頸,由能制造到完全自主設計制造,由可長期運行到長期安全可靠、高效運行;其次要打破大規模并網運行瓶頸,包括發電設備并網技術條件限制和電網承接消納能力瓶頸。我國風力發電技術設計(包括風場規劃和風機整機設計)對國外還有依賴,風機核心零部件制造(材料和工藝)及關鍵技術也未完全自主。當務之急,一方面,加大風場規劃設計和風機制造技術自主創新投入,包括關鍵材料技術;另一方面,加大電網規劃和建設投入,包括風機并網運行標準和規范。同時,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風機制造業準入標準以及風機技術規范。光伏發電技術在進入新世紀以來進步加快,多元技術(晶體硅、薄膜、聚光太陽及帶自動跟蹤的平板太陽電池等)競爭格局正逐漸形成。但是,取決于光伏制品轉換率、薄型化及壽命和回收期的光伏發電技術路線選擇尚不確定。

總之,發展新能源,必須統一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能源(電力)結構調整規劃上來,加大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以較快速度和較高質量形成科學的電力(能源)結構。

(作者: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
中國新能源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新能源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新能源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能 源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新能源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綜合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