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
中國70%減排核心技術需進口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 發布日期:2010-07-26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本報記者 朱永旗 季曉莉 李博 “低碳經濟引發的是一次新的產業和技術革命,是新經濟業態增長點和孵化器。低碳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金融資源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效益化和效率配置。因此,低碳經濟的興起,必然引起商業銀行業務的轉變。一方面,低碳經濟的轉型會帶來更多業務(如碳稅的增收等);另一方面,為進行節能減排,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會產生許多相關的產業,將會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業務。”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產業投資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崔新生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產業投資基金研究中心、國際非理性經濟制度理論學會“產業投資理論實驗室”等自2009年初開始對“碳幣金融和低碳經濟形態”和“低碳型城市指標體系暨低碳化指數”進行專題研究,得出低碳經濟即由規則叢林、金融、技術、交易組成的全球化演進的經濟形態的結論。日前,本報記者就其尚未發表的研究報告對崔新生進行了獨家采訪。 低碳經濟發展程度:東部地區遠比西部地區高 崔新生告訴記者,通過對各省市的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增加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電耗、單位工業生產總值廢氣排放量、單位工業生產總值廢氣排放量、森林覆蓋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等8個指標綜合評價,其中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增加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電耗、單位工業生產總值廢氣排放量、單位工業生產總值廢水排放量等5個指標為負指標,森林覆蓋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等3個指標為正指標,通過綜合計算(各省市具體排名見本報告后附表),其中廣東、山東、浙江、江蘇、天津等地區的綜合評價指數最大,表明這些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程度最高,而山西、甘肅、貴州、青海、寧夏的綜合評價指數最低,說明這些地區的低碳經濟發展程度最低,是節能減排的重點地區。需要政府和商業銀行對這些能耗比較大且污染嚴重的地區加強管理。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寧夏自治區在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方面都是最高的,其次是山西省,再次是貴州省,依次還有甘肅、河南等省市等,幾乎都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由此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能耗越高;而北京則是三個能耗指標值最低的城市。另一結論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幫助經濟不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降低能耗,可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入點。 “我們可以發現經濟發展程度和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成反向關系,即經濟發展速度越靠前,生產總值能耗就越低,反之,則越高。”崔新生說。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各地區之間也有很大差別,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最高的地區寧夏在7.13噸標準煤/萬元,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最低廣東省僅為0.869噸標準煤/萬元。綜合看,單位生產總值、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生產總值電耗呈現一個相同的規律,即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地區能耗相對較低,而經濟發展程度低的地區能耗相對較高。節能減排應重點向落后地區傾斜,落后地區技術比較落后,能源消耗大,浪費較嚴重,新技術的引進,將會節省大量能耗,這樣單位節能減排成本就會比較低。因為節能減排投入大,見效慢,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會更加不愿意向節能減排領域加大投入。[NextPage] “這就需要政府和信貸機構引進國外資金,重點治理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鼓勵并督促他們采用新技術、節能減排。金融機構通過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場,使更多企業參與到國際碳交易中去,不僅幫助我國產業升級換代,而且對整個世界節能減排做出我們的貢獻。而商業銀行因此擴大了自己的業務量,增加了利潤。所以,支持低碳經濟成為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他說。 40多種低碳關鍵技術中國不掌握 2010年3月,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必須抓住機遇,明確重點,有所作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 “我國的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即工業比重一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且鋼鐵、水泥等高能耗的重工業比重較大,這不僅決定了我國具有可觀的減排潛力,同時也決定了我國擁有巨大的低碳產業市場需求。”崔新生說。 我國目前已經進入經濟轉型期,國家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向清潔能源技術、第三產業傾斜。對于高新節能技術,如太陽能發電的光伏技術、風能技術、核能技術進行資金補貼、稅收上的優惠、信貸上支持等。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指出,未來全球能源基礎設施投資預計到2030年超過20萬億美元。國際能源機構估算,2001~2030年,中國能源部門需要投資2.3萬億美元,其中80%用于電力投資,約為1.84萬億美元。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對長期溫室氣體排放具有較大影響。 據媒體報道,目前中國約有70%的減排核心技術需要進口。“僅此一項,即說明中國經濟業態轉型過程中的低碳成本多么巨大。”崔新生說。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指出,中國如果實現未來低碳經濟的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干技術支持,其中有42種是中國目前尚不能掌握的核心技術。換言之,中國有70%的減排核心技術需要進口。該《發展報告》主筆人測算,到2050年,中國減排的投資成本會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2010~2050年中國在能源部門(主要為電力部門)和鋼鐵、水泥、交通、建筑行業以及通用技術方面的40余項技術上,需累計增量投資14.2萬億美元。 中國面對低碳經濟形態的到來和滲透,無論是規則、技術、金融、交易任何一方面,均不占優勢。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