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技術 |
中西新能源技術角力賽拉開大幕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報 | 發布日期:2010-07-28 | 作者:未知 | 點擊次數:
目前,在廣闊的新興行業中,中國同美國及歐洲正展開一場競爭。盡管這種競爭還處于形成階段,但仍給各方帶來了新的挑戰,這從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輪渦機等綠色技術中可見一斑。 表面看來,太陽能技術市場的狀況看似中國傳統戰略的重演。以尚德、英利及晶澳太陽能為首的中國公司,使用硅晶片制造老式的太陽能電池板,大幅提高了產量,以致中國目前的硅晶片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1/3。 大規模的投資,加上低廉的硅價,使中國制造商在過去一年半中將太陽能產品的價格壓低了約50%,而西方早期的行業龍頭,如德國的Q-Cell公司等,因無力保持低廉的價格而感受到了壓力。 不過,西方的生產商也不甘落后,紛紛開始研發、采用更先進技術,以求通過創新在競爭中取勝。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公司研制出一種基于碲化鎘的薄膜半導體工藝,很快使其太陽能電池板的產量趕上了中國的尚德集團。這種原材料雖然比傳統的硅昂貴,但第一太陽能的制造工藝成本很低;另外,經進一步開發,此材料的太陽能轉化率可能會高于傳統的硅。 除技術上的優勢之外,第一太陽能公司還開始在全球擴張業務。該公司在馬來西亞有大規模的制造工廠;同時,還開始進軍中國,參與了在內蒙古承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而且據說還有望在中國開設一家工廠。 此外,還有位于美國加州的Nanosola公司。該公司采用的是基于一種銅化合物的薄膜,并分別在美國和德國采用了自動生產工藝。事實證明,隨著這項技術的完善,有可能成為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技術。 除上述兩家美國公司之外,全球還有很多企業都在積極開發其他的太陽能技術。這就意味著,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企業僅僅有成本優勢是不夠的。據了解,除了尚德,其他中資企業在舊技術市場上都占有相當的份額,但沒有利潤來為研發提供資金。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補貼和創業資金雖然彌補了資金的不足,但這些資金不一定足夠支撐高成本的長期研究。另外,政策上支持向太陽能領域投資,也是中國生產商所需要的。 風能利用也一直是中國優先考慮的綠色技術,這意味著風能開發獲得了大筆投資和巨大的機會。根據中國的相關規定,每臺風力渦輪機內部都要使用一定數量的國產部件;另外,還對進口產品進行了不同的征稅,這些舉措都給以金風科技、華銳風電和東方電氣為首的中國企業創造了一定的競爭優勢。 而西方的風機企業因在質量上有一定優勢,也成為了很多中國省市公共事業公司的首選。不過,由于大型風力渦輪機很難遠距離運輸,因此許多西方風機制造商都選擇了與中國企業合作,在當地建廠。比如,全球最大的風力渦輪機生產商丹麥維斯塔斯剛剛在中國東北地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渦輪機制造廠。通用電氣、西門子和西班牙的歌美颯等公司目前也開始在中國進行生產。 對此,中國企業也采取了積極的應對。許多中國公司在向海外銷售低價產品的同時,也開始尋求提供更好的技術,藉此保持競爭力。中國企業還力爭與西方同行合作進行研發。如,華銳風電和東方電氣都與美國先進風能系統開發商Windtec有合作關系;金風科技收購了德國Vensys公司70%的股權,目前正在考慮在德國設立一家組裝廠。 太陽能和風能的例子都與中國同西方競爭的老模式類似──中國以低成本優勢給西方生產商帶來了壓力。不過,關鍵的不同點在于,這次的競爭在技術發展的更早階段就開始了;另外,中國的企業不再需要大幅度地追趕西方同行,而西方跨國公司也沒有長期在成本上處于劣勢。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更尖端領域的競爭,預計這種新的模式將會反復出現。 (來源:《華爾街日報》,作者為美國塔夫斯大學弗萊徹學院新興市場企業中心研究員,文章有刪改)(穆紫/編譯)
|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能源路2號 聯系電話:020-37206200 郵箱:newenergy@ms.giec.ac.cn 經營許可證編號:粵B2-20050635 粵ICP備:11089167號-4 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1998-2013 newenergy.org.cn/newenergy.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新能源網 版權所有 |